网络小说就像被放置于货架上的“文学商品”,为影视剧提供了“创意采购”的来源。但当较为“非主流”的文学样式进入“主流”的影视市场,原著的风光却黯淡了不少,“雷剧”层出不穷。《佳期如梦》、《会有天使替我爱你》、《泡沫之夏》、《千山暮雪》等都是较早试水的作品,这些原著小说都拥有极高的人气,然而改编成电视剧后却不是籍籍无名,便是差评不断。
最近一部热门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何以笙箫默》,虽然收视飘红,但却遭吐槽一片。不少业内人士更愿意将其评价为一部运营大于内容的“营销剧”,而非好剧。“没有阅读过原著的观众,很难被这部剧吸引,因为其作为一部影视剧作品没有什么营养,而作为偶像剧成品来说,质量上还远远不够”一位电视评论人犀利表态。
从网络小说改编剧上,观众甚至总结出了基本“套路”:找来一部高人气网络小说,请来以“高颜值”著称的演员,不管什么题材都要放大情感波折,情节不够就用MV凑。
一位网络小说作家透露,为了让自己的一部纯爱小说更具看点,影视公司希望凭空加入一个角色,制造一场与男女主人公的“三角恋”。由于作者的坚持,最终选择了一个折衷办法——让新角色与主角的朋友恋爱,为剧情新增一条旁枝。不少原以“新意”、“走心”取胜的网络小说,却在批量生产的电视剧模式下,被挤压成了形状相似的偶像剧“半成品”,观众的新鲜感也透支在这俗套的走向中。
网络小说改编剧,不应该成为一种类型
一位影视界大佬,在一次影视论坛中表示,对于网络小说资源就应该“不管内容,先买来囤着再说。”网络小说影视化的道路“越走越窄”,影视剧市场的急功近利正是其症结所在。
眼下的疯狂开采,不但对网络小说多年积累的品牌价值造成极大浪费,甚至“反噬”着网络文学的生命力。一位在影视公司从事文学资源开发的工作人员透露,优质的网络文学资源其实都集中在网络文学刚刚起步的阶段,因为那时还没有影视公司的追捧与如此广泛的商业开发诱惑。当时的作家们纯粹是为了表达真正感动自己的东西,相对比较纯粹。而今虽然市场火了,功利却埋葬了最初的创意与生动,作品中迎合市场、粉丝的痕迹越来越重,题材雷同的跟风之作越来越多。“现在发现引领潮流的新作很困难,恐怕还要等下一波增长期。”
不少影视剧公司之所以瞄准网络小说,就冲着其“快、多、奇、省”的特点,而网络小说本身内容扎实与否、适不适合转码成影视语言,阅读快感与视觉快感间的隔阂如何消弭,这些真正关键的问题却在功利心的作用下被悬置。但事实上,虽然网络小说受到大量粉丝的认可,但是一部优秀的网络小说离影视剧还很远。“网络小说形式灵活,但其中口水的成分也相对较多,因此网络小说甚至比原创剧本更需要打磨,简单地拿来主义,或者囫囵吞枣地将原著人物塞进一套自认为讨好市场的设定中,都会消解原著的价值。”马中骏说。
李星文认为,网络小说中人物与故事很重要,但最大的宝藏却是读者对作品的价值认同,而这恰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真正需要挖掘的。比如,穿越题材的网络小说改编剧曾风靡荧屏,但真正成功的却少。“穿越”毕竟只是一种手段与途径,读者真正感兴趣的其实是一种古今生活与价值观的碰撞冲突,既可以挖掘出当代女性对于爱情与婚姻的不安全感,也可以探寻个人变量与既定历史的关系。但大多影视剧却急于赶上“穿越”的大潮流,最终错过了对作品潜在世界观的展现。使得原本的创意,最终沦为千人一面的“言情外衣”。
一位文化学者曾说,网络是一个载体,而文学不应通过载体区分,从某种程度上看,当年的说书就很接近现在的网络剧文学,但从说书艺术中萃取出的却有不少现在公认的经典。同样的,影视剧也不该光靠原著名气招揽看客、而不去开发作品背后的时代烙印与深意,将其沦为一种肤浅的类型。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