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IT
人民网>>IT>>正文

生命教育:互联网时代教育本真的回归

简介

2015年12月17日16: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生命教育:互联网时代教育本真的回归

  教育常被当作一种获取知识的工具,对孩子的教育有着关键影响的家长和教师也甚少思虑教育对人性和人本身的作用。在互联网让知识传授变得更为便捷的同时,Scratch教学和慕课(Mooc)等新的教学形式也正使得教育面临重大变革。而在教育界研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时,教育的本质属性却常受到忽视。

  工具主义价值观忽视教育对人本身的塑造

  布鲁巴赫尔认为,“工具性价值,就是因为这些价值对于某种事物有用处而判断它们是好的那一种价值。它们的价值依赖于它们去达到另一种价值时所产生的后果。”持有工具主义价值观的人往往重视教育的功利性价值,把教育当作一种手段,致使教育偏离其本真,忽视对人本身的塑造,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

  首先,家长普遍把教育定义为知识和机会的获得,认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可以获得知识和相应的文凭,从而拿到一个有利的社会入门劵(或者说尽量规避无知识和技能的不利地位)。大多数父母秉持“教育唯上论”(而“教育”又被简单地等同于“知识技能学习”),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育影响着孩子以后的职业发展和婚姻选择。在“教育唯上论”现象存在的同时,也有部分家长认为“教育相对无用”,这类家长以农村父母居多。面临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和当前社会存在的“脑体倒挂”现象(即同等条件下脑力劳动者报酬低于体力劳动者),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能读书识字即可,在孩子接受了一定教育并具有了劳动能力后,便让其退学打工。无论是教育唯上论,还是教育相对无用论,都彰显了父母对教育可获得性收益的衡量,而这种收益往往被狭隘地框定在教育中获得的知识、文凭等对职业和生活的有益性上。

  其次,由于受到升学压力、教学任务以及家长期待等多方面影响,学校普遍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学生成绩和升学率通常是衡量一所学校水平的考量器,影响着学校的生源、资金的获得等,学校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其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将学生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依据。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评价,课堂时间主要用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孩子作为生命个体的实际发展需求。学校课堂实质上成为以知识传授为本的知识课堂,“人人成才”成为教育的追求,而“人人成人”在充斥着工具主义教育价值观的教育氛围中被遗忘。

下一页
(责编:赵越、杨波)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