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11日电 (记者朱传戈)本月10日至12日,“2015年全国商用密码展览会”将在北京展览馆举办。此次展览会由中国密码学会主办,为近年来我国商用密码创新发展成就提供展示平台,共计有180余家单位参展。公安部第三研究所eID事业部参展并展示了eID网络身份识别技术及应用推广的成果。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许多活动都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开展,公民网络身份识别对于维护网上活动秩序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家网络实名制的要求下,公民在注册使用网上服务时普遍被要求填写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甚至上传手持身份证照片等个人信息,但是由于许多网上服务提供机构的安全意识、技术和管理水平薄弱,造成大量信息泄露,继而导致电信诈骗、盗刷银行卡等违法活动猖獗。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指出,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和电子营业执照应用。没有密码技术,就没有信息安全。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在公安部的重视、发改委和科技部的支持下,于2009年底启动网络身份识别的研究工作,并于“十二五”期间牵头了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关于“网络身份识别”的全部科研项目,主导了我国eID标准体系的建立,经过5年技术攻关攻克了我国自主研发网络身份识别技术所面临的难题,目前,已经进入成果转化和试点推广阶段。
eID是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安全芯片为载体、由“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签发给公民的网络电子身份标识,能够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在线远程识别身份。目前eID的主要载体是中国工商银行的金融IC卡,在普通银行卡芯片上开设一个分区加载eID,与银行卡功能互不干扰,申领流程与普通银行卡相同,截至11月27日,eID发行量达到3037万张,并以每天10万张的速度增长。
eID借助银行严格的面签保证“人证合一”。eID中不含有任何个人信息,只含有在非对称密码技术保护下唯一代表公民身份的编码,即使被非法截获也无明文信息可被读取。此外,同一用户在不同网上应用中的代码也不同,从而可以防止大数据对个人的追踪和分析。同时,eID身份识别还广泛应用在移动支付、物流签收、在线合同签署、电子政务(工商登记)等领域,针对该领域的痛点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打破行业发展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