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IT
人民网>>IT>>正文

“双创”黄金时代呼唤青年创新人才

2015年11月02日08:31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双创”黄金时代呼唤青年创新人才

一些名校毕业生放着国企、BAT不去,从一碗米粉、一个肉夹馍开始创业;不少知名企业的高管和端着铁饭碗的公务员辞职投身商海,开始全新的生活……

“过去30多年,科技创新、创新创业是非主流,主流是GDP。但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要变一变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谢吉华20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政府想要什么”,最近两年,他发现“创新创业”已然变成主流。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张玲指出,去年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中国依然实现了就业和收入的稳定增长,这证明一旦社会创新和创业的热情得到激发,就能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有效驱动力。

如何完成“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最后5年冲刺,就看“十三五”——2020年,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1.35%提高到2.5%。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时代在呼唤更多青年创新人才。张玲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的教育应该不仅是传授关于创业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创新的种子,培养开拓精神。

中国迎来“双创”黄金时代

上海低年级的小学生,如今正生活在非常“宽松”的环境中——一二年级没有书面家庭作业,学习成绩以“A、B、C、D、E”5个等级进行划分,小学课本随处可见教材编写者的精心“留白”,教师被培训“多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这一改变源于当前整个国家对“创新创业”的重视。如果说科技创新型公司的崛起是大树顶端漂亮的树冠,那么“创新创业”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基,则在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从创业初期到发展期、再到成熟期,每一个环节都要“动起来”。

近两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系列鼓励政策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级地方政府也在积极转型,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整个国家都处于“双创”的热潮中。市场和资本活跃起来,中关村创业大街“深夜睁着明亮的双眼”,深圳华强北商业圈“从不入睡”。

“我创业的起因很简单,就是想找一个喜欢的事情作为职业。”从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的刘莐,不希望像很多师兄师姐那样,在收入不菲的行当里忙碌却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10年后谁都不会太差,但选择的道路决定了未来的幸福指数”。

不少年轻人对于创业的态度和她相似。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发布的《中国创业观察报告》显示,66.2%的受访90后认为创业是好的职业选择,70.4%的受访90后认为创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31.1%的受访90后未来3年内有创业打算。

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15年大学生选择创业的人数翻倍。6.3%的受访大学生选择创业,而这一比例去年为3.2%。

当前正是“双创”的黄金时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方晋认为,首先,政府通过简政放权和各种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在分配资源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创业门槛不断降低;第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创业所需的信息搜集、匹配和社交网络建立的成本;第三,各种金融创新降低了创业所需要的成本,增加了融资的可获得性;第四,社会文化氛围发生变化,中国人对于冒险、创新和失败的容忍度越来越高。这一切都特别有利于创新创业。

与此同时,全国各大高校开始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有的甚至成立创业学院专门指导辅助学生在校创业,“创客中心”“众创空间”遍地开花。

“创业教育与通才教育、专才教育很不一样。”信中利资本集团董事长汪潮涌表示,这一波创业潮未来的方向是在医疗健康、环保、新能源、云计算、虚拟现实等领域去发现和创造机会。在这种以知识密集型、创新为导向的创业中,创业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需要在专业基础上对产业战略、市场机会、企业管理等方面做全面提升”。

创新教育难在“不好评价”

王胜是著名教育家朱永新的博士,曾跟随朱永新四处推广“新教育实验”,他深谙我国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的重重困难。由于人口众多,所以育人工作“选拔性”极强,“好学生”的评价标准成为关键。而创新教育,难就难在“不好评价”。一个学生经过教育后,创新能力究竟提高多少,创新指标到底有没有改进,创新教育能发挥多大功效,目前还没人能说清楚。

王胜说,全世界都很难找出创新教育评价的模板,一来因为大多数国家不需要严格的评价和选拔,二来因为创新教育的评价实在太难。

在创新创业被提高到国家高度的当下,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小学已经能保证每周半天的综合实践课,但很多学校的实践课偏重知识传授,很少传授方法和培养动手能力。

对教师、对学校的评价,都没有“教孩子创新”这一条。造成的后果是,小学尚且能保证每周半天的综合实践课,但初中、高中的实践创新课程几乎得不到任何保证。“到了大学,突然说要创新创业,要与企业、与社会接轨,有用吗?”王胜问。

另一个问题,来自学生家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受邀研究人员周宣伯在对全国数十个创客空间和高校进行调研后发现,创新创业氛围不足的背后,是家庭以及幼儿中小学阶段相应教育“错位”这一瓶颈问题。

“父辈传承下来的就是稳定的职业导向,长期创新文化的缺失以及不够完善的社保体系等,都导致社会对创新创业者态度调研的评分较低。”周宣伯说,虽然舆论都在正向引导,但是基于诸多家庭诱因,创新创业者得到最密切社会圈层的支持性体验“大打折扣”。

创新创业教育做好了,升学率未必会差

“高校究竟该怎样扶持‘双创’?奖励1万元或者建巨大的场地就足够了吗?”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反思,当前创业教育的一些手段已跟不上时代要求,“比如,创业大赛很火爆,但仅靠大赛无法推动同学们走向创业。”

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而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重构迫在眉睫。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主任李双寿介绍,清华大学正在实行40条教学改革计划,将全方位重构课程体系,“未来会更注重跨界跨学科和团队合作创新,面向本科生开设技术类创新创业辅修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则注意到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与一般专业课教育割裂的现状。“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教育现在是‘两张皮’,各干各的。”他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有机融入进一般大学专业课程中,也就是说,现有的大学课程内容、形式、评价标准等都应作出适应性改变,“不能只是在学科教育之外做加法,而是整个课程体系都要改变”。

在更为广泛的中小学校,校长的意识往往能直接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所占“份额”。

上海的向明中学,以400多个学生发明专利享誉上海滩。这所学校从1982年开始试点创新实验班,如今已经围绕人格、知识、能力、国际视野4个要素,整合课程,改进教法学法,健全评价机制,形成一套完整的创造性教育课程群。

据校长芮仁杰介绍,每周保证高一、高二学生两个半天(相当于4节课——记者注)的创造性课程选修学习时间,“全国其他学校都可以复制、推广,就看校长们愿不愿意牺牲两个点的升学率”。

芮仁杰说,目前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好得没话说”,但小环境堪忧,“国家层面高度重视,落实到学校,没办法重视,升学率和家长的期盼把学校压得够呛”。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做好了,升学率未必会差。在向明中学所在的上海市黄浦区,这所学校的学生入校分数排名第三,但高考上线分数稳居第一。

“据我所知,有的好学校校长,连一两个点的升学率都不肯让。已经是第一阵营了,还争这几个点干什么?保持第一阵营,让孩子们更有创造力,有什么不好的?”芮仁杰反问。

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上海、浙江已在全国率先启动第一轮高考改革试点。未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将被纳入高校招生录取的一部分,而创新能力将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责编:胡晓、杨波)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