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一群老师殴打学生,受害者伤痕累累身上财物也被打坏,校方答应付检查费而受害学生表示至今还未到账……”9月13日,有网友在网上爆料,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一群老师殴打一名学生,并要求他别在网上发帖投诉。(9月15日《法制晚报》)
近日,一则新闻学生被老师群殴的新闻走红网络,这本应是一个简单的校园事件,却因为新闻标题的煽动性词语意外地成为一场舆论事件,甚至一度登上微博全国热搜榜。不仅在学校内部,就算在身处外部社会也感到格外的刺眼,不是因为事件本身,而是由此而引发的争论和谩骂。无一例外是,几乎所有人都将炮口对准学校,声势一浪高过一浪,却少有人追求事件的本来真相,事情果真如此吗?
从刚开始的报道来看,学生无辜被老师殴打,确实义愤填膺,换做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愤懑和不满,但是从描述来看,大多是以学生的角度和口吻进行描述,而对于涉事老师却没有进行详细的询问和采访,只是对学校负责人进行了取证,况且在对涉及可以提供明确证明的说辞和证据并未作进一步的核实,涉事学生和校方的解释是否真如事件真相也未可知。在并未完全真实的情况下,就使用带有煽动性的词语进行新闻报道显然是有失公允,而这时只要涉事双方有任何一方刻意或者无意的夸大、隐瞒情况,后来的舆论就会失控。
在整件事中,很多声音在谴责学校,宣称自己站在正义的一方,其中大多数是本校学生,也有社会人员,在学校面前,学生属于弱势群体,但是弱势的对立面是否就一定是强势的呢?也不一定,这种事情不是简单的立场的对决,学生的弱势地位不能改变事件的原貌,校方的强势地位也不能抹杀事情的真相。但是又有多少人是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来看待这个问题呢?一般看来,学生受辱,大部分人是会同情学生而非学校,这种印象主义一开始就是让学生的弱势转变为优势。
让学生受辱的学校确实应该得到批判和抨击,但是如果校方没有构成上述行为,受到批判又该是谁呢?又有多少人是一看到新闻不加思考就开始站队,从而加入骂战的呢?在疯狂面前谁能够理性?弱势和强势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一开始弱势的后来不一定弱势,一开始的强势后来也不一定强势。我们应该为弱者的遭遇愤慨,也应该为不平者的境遇平反,不能听信一面之词,也不能纵容暴力,无论是行为暴力还是语言暴力。在尚未搞清事实的情况下,无脑的谩骂和攻击只会增加矛盾,但是相比于搞清事实,显然不如随口的互相攻击来的痛快。
现在看来,确实已经失控,但是剧情也有反转的迹象,另据知情人爆料,真实情况并不像学生所言,事发时确有推搡和肢体接触,但并不是殴打也非老师群殴。但毕竟我们并非事件的亲历者,也无法客观还原事实,我们也无法断言学生的说辞和知情人的爆料究竟谁的属实,其中有多少属实的成分,但是这无疑也表明,至少这并不像我们之前所理解的那样泾渭分明。
关于学生的新闻总是能迅速抓住人们的眼球,如果再加上群殴等字眼无疑更会激起人们的肾上腺分泌,但在满屏的语言暴力中,被淹没的除了理性的声音,还有我们所追求的真相。(程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