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应用在美德等发达国家当中早已提上日程,甚至是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来研究和发展的。
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农业、物联网、工业4.0……这些都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加而产生的。这样的相加也并不是简单的1加1等于2,而是对现有体系的完全颠覆。
虽然目前很多“互联网+”的设想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已经看到不可逆的趋势和对人类生活无比巨大的影响力,未来终将彻底打破人类对这些传统行业的认识。
美国:
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能”
起床前,咖啡已自动煮好;出门时,汽车已自动驾驶到门前;没有牛奶了,冰箱会自动订购……如果这是你对物联网的全部想象,那么这些还不够好:如果今天醒来就是不想喝咖啡,出门前临时决定想走路,吃饭时忽然想改成喝豆浆呢?如果物联网可以如此智能该多好。
物联网绝不仅仅是定时开关接入互联网
在谷歌上搜索“物联网”,会得到超过7亿条相关信息。“物联网”概念自上世纪90年代末被提出以来,人们至今未对其准确定义达成广泛共识。物联网,以及物联网生态的终极模样究竟意味着什么,人们还在探索和想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物联网绝不等于定时开关或遥控设备这些物品接入互联网。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人们就会讨论一下2020年的联网对象数量。美国已将物联网上升为国家创新战略的重点之一,欧盟制定了促进物联网发展的14点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计划将物联网作为四项重点战略领域之一,韩国的IT839战略将物联网作为三大基础建设重点之一。“互联网+”正在重塑传统行业。作为“互联网+”的底层技术,尽管物联网生态尚未完全建立,但在传感器层面的大数据爆发已经来临,伴随万物互联,大数据、云技术、超级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智能化进程也正在加速。
人类将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能”。智能,不会局限于硬件终端这一物联网的入口,它将比如今的智能手机更碎片化地嵌入生活,让人无法离开。与此同时,物联网的最高境界——人工智能的互联网终将到来。
尽管人工智能这个几十年前在美国提出的新词汇,最近几年才开始在媒体上蓬勃涌现,但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却早已开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年轻科学家就曾在美国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随后又出现了各种相关学派和理论。上世纪末,一些理论开始变为模型,演进了算法。本世纪初,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网络化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蓬勃发展。
未来的人工智能将变得更聪明
未来,人工智能将通过各式传感器收集人类感知,借助算法分析处理数据,通过自我学习和升级,变得更为聪明和普及。美国专家迈克·博格曼指出,未来的人工智能不会局限于单个机器,而将成为一个系统。
对未来联网化的人工智能,好莱坞“先知先觉”,充满想象。银幕上不难“见到”未来世界,从《星球大战》到《星际迷航》,从《银翼杀手》到《终结者》,人们对人工智能和未来科技发展充满不安和好奇。今年奥斯卡获奖影片《模仿游戏》中的男主角——图灵,早就曾提出关于人工智能的探讨:机器会有意识吗?可以自主思考吗?会不会产生感情?
对此,好莱坞导演可以大致分成两派。一些导演心怀警惕,喜欢讲述那些人工智能反叛人类最终又被人类战胜的故事,只要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尾;另一部分导演则更愿意表达善意,他们喜欢想象机器人可以代替我们遛狗、做饭、看孩子,为我们解决各种烦恼,从体力、智力到情感,比如《超能陆战队》中的大白,或者《星际穿越》中的TARS。
我们今天认识的人工智能还停留在苹果公司的Siri或者某个公司出品的机器人产品,但未来,联网化的人工智能不仅将解放人的劳动,也将改变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甚至超出好莱坞最激进的想象。
英国:
让节能环保、家居生活智慧化
互联网的发展,为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带来了许多新手段。在英国就能发现多个这样的“互联网+”场景:当互联网与各种现有技术相结合,从环境监测到家居节能,都变得更智慧、更精准。
空调能按用户习惯自动调节温度
伯明翰大学主导了一个名为HiTemp的环境项目,在伯明翰城区内部署了250个环境温度感测装置以及30个自动气象站。它们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接入互联网,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研究人员说,这是全球最密集的环境监测网络,用于研究城市热岛效应。
这个项目的研究人员埃利奥特·沃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无线和有线网络,这些设备收集的数据能够实时传回大学的服务器进行分析,并与有关部门实时共享。
他说,这个项目使用了最近发展起来的物联网技术(也就是以互联网连通的各种物件),可通过众多分散的、构造简单但互联的传感器收集数据,从而实现低成本部署。
沃伦认为,未来能将这些技术运用到更广泛的环境监测项目上,包括监测空气污染、二氧化碳排放等,为绿色城市规划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参考数据。
不仅是科研,普通人的生活也能受益,如英国赫特福德郡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整合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方案。
据该校研究人员约翰·锡奥介绍,这一方案主要通过在家中布设多个具备无线网络连接的传感器来实现,空调、冰箱等电器都可以连接到云端服务器上,用户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可以随时监测和控制,对家居状况一目了然,避免安全隐患和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这种智能家居的另一个环保之处在于,空调等耗能设备会逐步学习用户的日常使用习惯,自动调节室内温度,更加节省能源。此外,由于家中设备都实现联网,其维护状态也能在用户授权情况下及时传送给厂商,提醒他们及时维护而无需用户操心。
到2020年,让每个家庭都用上智能仪表
英国政府还在大力推广一个耗资超过100亿英镑的智能仪表项目,这也是英国政府至今在物联网领域最大的一笔投资。该项目计划到2020年让英国每一个家庭都用上能接入互联网的智能仪表,可实时监测每户家庭的能源使用情况。至今已安装了160万个智能仪表,最终可能要安装2600万个。
这种智能仪表直接与电力和燃气公司的服务器连接,将可以把价格等信息直接推送到用户的智能手机上,提醒他们什么时候电价要上涨或降低,让用户更有选择性地用电,避开用电高峰。
在供应端,智能仪表则可以帮助能源供应商优化能源配置。比如用电,使用传统仪表时,由于无法实时准确测算每户的用电量,供电公司只能按照估算为每户分配额外的电力以确保他们获得稳定供电,这会造成浪费。使用智能仪表后,每一户的用电信息都会实时联网传送到供电公司进行分析,电脑系统能更准确按需分配电力给每一户,避免浪费能源。
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去年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提到,物联网能够帮助减少能耗和让家居生活更便捷,这种技术“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重大改变”。为了进一步普及相关技术,英国政府正计划建立更多的网络基础设施。
法国:
叫车软件“挑战”传统交通服务
美国打车软件“优步”从2010年诞生后已扩张至全球200多座城市,但它的迅速发展一直没能摆脱争议和质疑,在法国也不例外。互联网+交通服务会产生什么?借助互联网兴起的专车服务与传统出租车行业间的冲突,引发了人们对互联网改写交通服务业发展的集中讨论。
“优步Pop”比常规出租车便宜近一半
优步2011年进军巴黎,2014年2月推出“优步Pop”服务,即普通私家车司机可通过该服务接收乘客“订单”。优步法国公司称,其各项服务在法国拥有50万用户,其中仅“优步Pop”就有16万用户。
优步缘何得到法国消费者的喜爱?同其他国际化大都市居民一样,“打车难、打车贵”也困扰着巴黎等城市的法国人。法国的出租车运营准入制度十分严格,出租车数量长期难以满足市场需要。2008年至2015年,法国出租车收费标准累计涨幅达到22.75%,高昂的打车费令不少工薪族“望而却步”。
而优步的出现,让消费者只需在智能手机或平板上安装相关应用,绑定银行卡用于支付,便可随时随地叫车、享受便捷的专车服务。有统计显示,晚高峰在巴黎市区内行驶相同路线,使用“优步Pop”服务的资费仅是常规出租车的60%。
不少法国消费者认为,优步等叫车软件为日常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优步软件操作方便、节约等候时间、资费便宜且司机服务态度好等因素,是他们支持该服务的主要原因。
叫车软件禁而难止,甚至愈禁愈火
法国出租车司机说,自己需要缴付数千欧元的“份儿钱”,而优步签约司机却无需缴费。法国出租车工会组织称,由于优步打乱了市场秩序,法国持有执照的出租车司机在过去两年间损失了30%至40%的收入。
在出租车司机及行业协会的抗议声中,法国政府宣布从2015年1月1日开始禁止优步叫车服务,但实际情况却是禁而难止,甚至愈禁愈火。
6月25日,出于对优步的不满,法国巴黎、图卢兹、马赛等城市的数千名出租车司机进行了街头示威,不仅造成严重交通阻塞,甚至在一些地区引发了暴力冲突。当天,法国内政部长卡泽纳夫对优步再度下达“封杀令”,勒令关闭“优步Pop”服务,称监管机构一旦发现优步签约司机载客,将查封车辆。法国总统奥朗德、总理瓦尔斯也先后发声,表示政府整治“非法”出租车的决心。
安全问题让优步备受质疑
与此同时,安全问题也让优步备受质疑。签约司机的资质审核是否足够严格?如何保证乘客人身及财产安全?“优步Pop”的签约私家车辆是否拥有足够保险?一旦乘客不幸遭遇交通事故,如何保证相应赔偿?对于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解决方案。
在压力下,优步宣布从7月3日晚间起暂停“优步Pop”服务。实际上,在全球其他城市,优步也面临类似的压力。
但是,“封”和“堵”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法国OpinionWay一项最新调查显示,22%的受访者至少使用过一个优步类的互联网消费平台,82%的受访者认为优步这样的“共享”模式颠覆了原有的消费方式。与此同时,受访者期待政府和公共职能部门能更好地管理这一模式,尽快制订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公平、合理、健康的行业秩序。
可见,面对互联网+租车产生的新商业模式,政府应当尽快加强监督和管理,寻求公平合理的方案,既让消费者享受到真正的便捷交通,也维护公平、合理、健康的行业秩序。
德国:
让“工业4.0”从愿景到现实
互联网+制造业将会发生什么?德国人用四年时间让前景一点点清晰。从2011年德国首次提出“工业4.0”概念,到2013年出台行动报告,再到各大企业建立示范工厂,“工业4.0”在德国一步步从愿景变为现实,向人们展现了互联网+制造业带来的智能、灵活与高效。
打破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定制间的对立
给机器编程让其自动运转早已不是新鲜事,在德国工业界看来,那是属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旧概念。而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在于通过互联网,让客户、机器、原料形成网络,让客户与工厂之间、机器与机器之间、机器与原料之间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生产的智能化程度。“工业4.0”的一大特点是它可以打破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定制之间的对立,一条生产线,可以自动识别每个工件的不同加工要求并采取对应操作,生产出符合不同客户需求的产品。
位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西门子安贝格电子设备制造工厂被誉为德国“工业4.0”模范工厂,这家工厂主要生产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记者在其生产车间看到,几个盛满元件的盒子依序排在流水线进口处等待装配。机械手臂首先从盒子中拿出一个元件,放在传感器下扫描条码,然后将元件置于流水线上,另一只机械手臂则根据条码显示的产品类型进行自动装配,整个过程只需数秒。然后元件便自动被导入下一个生产环节。
这个工厂每年可装配30亿个这样的元件。与1989年建厂之初相比,在员工数量和工厂面积未发生太大变化的情况下,工厂产能提高了8倍。这要得益于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产品和生产设备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通过条码,产品可“告知”生产设备它们的要求是什么,下一步工序是什么。生产设备和电脑可以自主处理75%的生产流程,只有剩余四分之一的工作需要人工参与。
类似的智能工厂在德国其他地方也能见到。德国传动与控制设备生产商博世力士乐公司首席执行官卡尔·特拉格说,该公司在德国洪堡的装配工厂,能用一条生产线同时生产6大产品系列的200多种阀门产品。
数据管理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在特拉格看来,“工业4.0”的应用不只局限于单一工厂的智能化,更重要的是促进整个产品价值链的高效融合,涉及原料、制造、物流、销售等多个环节。互联网应在全球范围、在每个环节实现。但要创造这样一个全球价值链,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目前,德国本国的“工业4.0”标准化尚未完成,各大企业“未来工厂”采用的互联方式、接口设置、数据格式等标准不尽相同。而要让价值链上的不同参与方有效沟通,必须确定同样的标准。
数据管理也是“工业4.0”面临的主要挑战。自动化+网络化产生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归谁所有?读取、传输、使用过程中,数据安全如何保障?都是德国业界正在思考的问题。德国经济部长加布里尔今年4月表示,德国人将来的生活、工作和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数字化进程的影响,因此德国今天就要为明天的市场竞争奠定基础,以巩固其工业强国地位。
日本: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农业”
日本的农户人均耕地面积有限,没有美国那样的大规模农业,而随着日本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剧,农业人口正在不断减少,农业就业人口平均年龄已经达到约67岁,日本媒体称之为“老爷爷老奶奶农业”。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技术振兴农业的呼声越来越高涨。
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现24小时耕作
日本国际社会经济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加藤竹彦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后,包括互联网技术在内的信息技术有望引领日本农业新潮流,实现农业的“绿色数字革命”。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发展农业,小规模农户难以推动,以法人经营作为主体,效果更为理想。而日本农业领域当前一个有利的迹象是,农业生产法人数这些年不断增加,截至2014年已经达到了1.4333万家。“利用互联网等技术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将熟练农户积累的技术和知识数据化,从而有利于让下一代农户或农业企业继承。”加藤竹彦说,通过高精度传感器收集的气象大数据以及农作物生长数据等,还可实时发送给农户或管理人员,从而让他们能够合理浇灌和施肥。
此外,通过互联网实时监控消费者动向,能够抓住最佳时机生产和销售畅销的农作物或农产品;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无人驾驶拖拉机能够在大规模农场实现24小时耕作,有效解决农业人口不足问题;而利用大数据分析,还能够提取出很多迄今为止尚未弄清的信息,例如能够发现气象条件与病虫害发生的关联性等。
加藤竹彦指出,随着智能手机和平面终端的普及,将可以向农业耕作人员提供含有云系统分析的手机客户端服务,从而提高农场管理效率和农业耕作效果。而利用记录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技术,可以把生产过程的数据作为食品信息的一部分,直接供给消费者参考,从而彻底实现农业的可追溯管理,既有助于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的稳定,又能够让消费者感到放心。
他强调说,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农业,能够拉动各个行业参与其中,给很多行业创造了商机。
正加紧制定智能农业“路线图”
日本政府一直注重发展高科技农业,农林水产省把利用机器人和信息技术的农业称为“智能农业”,力争发展节省劳力的高质量农业,并已经在2015年度列出了1153亿日元(1美元约兑换123日元)的专门预算。政府目前正加紧制定实现智能农业的“路线图”。
他指出,日本政府今年5月修订的《日本复兴战略》中的《推进科学技术创新与机器人革命》一章,专门介绍了支援农业的“可穿戴机器”,而由众多企业和机构组成的“实现智能农业研究会”,也提出了农业机械自动行走系统、草莓收获和装盒机器人、除草机器人、畜舍自动清洗机器人等项目。
加藤竹彦认为,由于日本的农业刚刚开始引进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因此尚无法全面评估经济效果,但是在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高附加值方面,互联网+农业孕育着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