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湖畔大学在首届36名学员的歌声中举办了开学典礼。 首任“校长”马云在开学致辞中表示,企业家是需要天赋的,一旦发现要花时间去训练、打磨,湖畔大学就是要去发现、训练和培养企业家。“我们这些人包括我都是犯了无数的错误,错误让我们走到了今天。湖畔大学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在这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在战场上活着的人才是胜利者,活着出来的人才是成功者。”
学员表演《沧海一声笑》使用的木琴,是他们自己用两天时间,在亲手杭州一家木艺馆制作出来的。马云开玩笑说,这是他看过的“最糟糕的演出”,没有一个人星光灿烂,但这就是湖畔大学,我们就是要简简单单,把一个种子埋下去,让这颗树慢慢长大。
“湖畔大学要办300年,”马云说,马云对学员们说,湖畔大学不是校董们创造的,而是学校与学员共同建造的。
易到用车创始人周航作为首届学员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言,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和他对互联网的理解。“我对湖畔有一种期待,我希望在这里能够诞生中国商业的主流价值观。它应该告诉我们未来我们创新发展的新范式和新观点,就像硅谷一样。”
马云对首批学员非常看好,他表示,中国经济未来要靠品质的增长,这是新一代企业家最大的机会。“我从你们的面试材料里面看,你们已经在开始掌握新的技术,这种技术逼迫你们走向精细化管理,这也是中国巨大的机会所在。”
湖畔大学由马云、柳传志、冯仑、郭广昌、史玉柱、沈国军、钱颖一、蔡洪滨、邵晓锋等九名企业家和著名学者发起并担任首批校董,名称源于阿里巴巴1999年创业所在地杭州湖畔花园小区,2003年淘宝也在湖畔花园诞生,代表创业的精神。
以下为湖畔大学校长马云的致辞:
1、“湖畔大学”渊源
2009年在一次飞往不丹寻找“甜蜜的空气”的途中,马云与企业家朋友们讨论产生了创办民企自己的学校、培养创业人才的想法,因此被称做“马校长”。此后多次与复星郭广昌、银泰沈国军、巨人史玉柱等交流办学事宜,使“湖畔大学”最终落地。
“湖畔”二字源于杭州“湖畔花园”,为阿里巴巴、淘宝初创之地。类似于国外的“车库”文化,“湖畔”代表了一种中国式的草根创业精神。
马云在现场表示:“我们很多人有很多理想、梦想,但是把理想和梦想变为现实,需要做很多扎扎实实的工作。”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当老师,当老师最高的境界就是当校长。。。我终于圆上了梦。”
2、企业家是被“发现”的,要培养企业家精神
“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一个问题,不是谁都可以成为企业家,企业家我认为是有天赋的,像是社会学中的一种科学家。企业家是被发现的,一旦发现以后,你要花时间训练打磨。”
“在座每个人,包括我在内,犯了无数的错误,应该来讲这么多年下来,是错误让我们走到了今天。”
3、“湖畔大学”教什么?如何避免错误
“湖畔大学跟MBA巨大的差异,那就是我们在这儿学习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很多比我们更聪明的人,更能干的任,一个个都死在前面,聪明的人很多,智商情商高的人很多,今天都死在沙滩上面,连尸体都没找到,为什么?他们不聪明吗、不能干吗、不勤奋吗,不,他们犯了一些错误,有意识、无意识的错误,这些错误必须找出来。”
“在战场上活着的人才是胜利者,活着出来的人才是成功者,有些死门是不能进去的。湖畔大学我们就是告诉你,有些事情是不能干的,有些事情是要抓住的。”
4、36位同学都是学校的共建者、合伙人,就是没有股份
“这个学校是共同建造,这个学校不是马云创办,这个学校不是史玉柱,不是沈国军,不是冯仑……创办的,不是说我们想建立一个学校,是你们跟我们共同来创建这个学校。前面三十六个人,你们就是合伙人,你们就是创始人”。
“将来,我们希望湖畔的每一个同学,都由一批我们共同信任的企业家、同学推荐。到底谁可以成为你们的同学,这个人会不会让我们丢脸,这个人会不会为我们争光,是我们共同去打造。”
“你们这些创始者合伙人,除了股份没有以外,什么事情都有。你们没有股份,你们的股份就是用心去把这个大学建好,把同学招来,把中国经济带起来,这是我对大家的期待。”。
5、顺应新的社会和技术趋势
“我们这些人都只是有一种经历,一种挫折,我们跟大家可能分享的是一种不放弃的精神,什么时候该坚持,什么时候不放弃,人性是什么。但是今天你们所用的工具和思想完全不一样。”
“中国未来二十年到三十年,一波一波的科技革命,带来一次一次巨大的机会,各个领域里面都是。中国经济未来要长的是品质,这个品质的增长是我们这一代现在二三十岁的企业家最大的机会,粗放式的经济时代过去了。”
6、湖畔大学要做三百年
“如果说,以大家今天的影响力、人脉和关系,我们确实可以请到很多星光灿烂的嘉宾来——但我觉得,简洁为好。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们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从一个种子埋下去,慢慢地花时间,把这个树长大,慢慢地花时间把这个学校做好。”
“阿里巴巴只需要做102年就够了,这个学校要做三百年,你们是三百年的第一批人。。。希望大家今后因为这些而被铭记,为这个学校的创建,为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为DT时代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