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最大的麻烦还不在于支持NFC的POS机,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要想实现手机的NFC支付,首先他需要拥有一部内置了NFC芯片的手机。而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NFC功能手机在2010年才开始出现,而且前几年的售价一般都需要3000元。直到去年,才开始出现较多2000元以下的机型。因此,支持NFC功能的手机普及度不够才是NFC支付被用户无情“忽视”的关键原因。
潮人钟情二维码:用起来方便监管方:安全无保障
相对于NFC支付对于手机硬件规格的高要求,用摄像头进行“扫码”方式来支付的二维码支付方式无疑对于老百姓来说更加容易“上手”。作为时尚达人的钱小姐就对二维码支付的方式十分赞赏,“现在的智能手机上摄像头都是标配,扫码之后启动支付宝就可以轻松付费,这不是挺方便的吗?而且又快,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叫停。”
其实不仅是对用户,对于商家来说,将现有的收单系统改造成符合“扫码”支付成本也要低廉得多。和支付宝此前和7-11、美宜佳合作的方式为例,商家的收银设备其实只需要利用条码扫描枪和进行一定程度软件后台改造即可。在实际的支付场景中,用户打开手机上的支付宝钱包,选择“条码支付”功能并出示手机,让收银员用条码枪扫描,就可完成付款。整个过程往往只需要几秒钟;而热门的微信支付在“扫码”的方式则更加简单,只需要商家进行一些软件方面的升级,就能够在商家的电脑屏幕上将用户的消费订单生成一个二维码,用户用手机的微信支付“扫描二维码”功能就能快速完成支付。
但就是这样对于用户和商家来说都很方便的事情,在金融监管机构的眼中却并不是什么“好东西”。今年3月14日,央行一纸通知下发到支付宝、腾讯手中,暂停虚拟信用卡以及二维码支付业务。为什么叫停?央行给出的理由是安全性待完善。在相关通知中,央行称“将条码(二维码)应用于支付领域有关技术,终端的安全标准尚不明确。”而来自360互联网安全中心近日发布的报告也显示,通过二维码传播恶意程序的比例在2013年增长迅速。这一方面是由于二维码应用越来越广泛,扫二维码已经成为很多手机用户的日常习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多数二维码扫描工具并不具有识别恶意网址的能力,只是简单将二维码翻译成网站地址。
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各方的普遍认同,阿里小微金融集团副总裁、首席风险官胡晓明就表示,二维码技术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理论上它可以比信用卡支付更安全。所幸的是,央行也并没有对二维码彻底封杀,目前的状况只是暂停,而在确立了相应的行业安全标准之后,二维码支付还有望“翻生”。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