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乱的数据线、频繁的插拔...电子设备的续航难题让人们每天不得不重复做一件事,那就是充电。在电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之前,无线充电成了解决人们苦恼的最佳方式。随着Lumia 920、Nexus 4等设备的到来,让人们发现无线充电技术已经走进了生活,手机不用再被一根充电线束缚,随手往桌上一放即可开始充电。在很多人看来,无线充电正在引发一场技术革命,有望彻底改变电子设备的续航问题。不过,当前的无线充电技术似乎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场”概念才是未来。
目前,全球的无线充电标准主要被三大组织掌控:WPC、PMA、A4MP。其中,WPC的Qi标准无线充电技术被应用于Lumia 920、Nexus 4等手机。Qi联盟成立于2008年,成员包括Verizon、NTT Docomo、诺基亚、德仪等100个企业。Qi标准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技术,充电设备输出功率可以达到5W,与主流的智能手机充电速度相匹配,并且能源消耗较低,被移动终端广泛使用。
相比Qi标准,A4WP和PMA在移动领域的影响力比较小。其中,以高通为代表的A4WP标准基于“电磁共振”原理,它的优势在于一块充电板可为多个设备甚至不同类型的设备充电。而PMA则更关注充电设备本身,用户只要将支持PMA标准的移动设备放在嵌有无线充电模块的桌子上,就可以实现充电,谷歌、AT&T、星巴克等企业均是该标准的支持者。
三大标准各有所长,不过它们在各自领域的发展也略有不足。拿Qi标准来说,尽管其在充电过程中电能损耗低,充电效率高,但由于充电距离过短,把手机牢牢“按”在了桌子上。而A4WP虽然耦合性更低,理论充电距离更远,但传输效率也较低,至今尚未商用。
今年2月份,PMA和A4WP签署了合作协议,在延续各自优势的同时相互兼容了对方的充电标准。前几年,三大联盟各自拉帮结派,互不兼容,使得终端设备始终没有统一的无线充电体验。随着PMA与A4WP展开合作,无线充电组织也从三国争霸变成了双雄的局面。但是,合作并不代表技术标准会统一,A4WP基于电磁共振原理,电力是向外发射的,而PMA则是基于感应式技术,需要物体直接接触。因为标准不同,所以应用不同技术设备的充电底座将无法通用。
说回到智能手机上。作为无线充电的开山之作,Palm Pre的“点金石”基于电磁感应技术,用户在充电时需要给手机套上无线充电外壳,再放到基座上充电。充电过程不仅复杂,而且位置很固定。经过多年发展,Lumia 920等手机已经实现了无线充电组件与机身一体化,摆放位置也更自由。不过,这种Qi标准的充电方式依然没有彻底解决发热和充电速度慢等问题。
如今,无线充电依然离不开充电板,也就是只能在近距离使用。用户只能把手机安静的放在底座上,依然摆脱不了束缚。苹果首席营销官菲尔·席勒曾表示,iPhone之所以没有采用无线充电技术,是因为它就像把插在插座上的东西从有线充电器变成了无线充电基座,“毫无便利性可言”。显然,在实际使用中,如果连着充电线还可以拿着手机玩会儿游戏或者接个电话,可要是把手机放在充电板上,这就不会那么容易实现了。更何况,这种无线充电的效率并不高,可充的设备数量也有限。
此外,现阶段具有无线充电技术的手机通常都会有一个单独出售的配套外壳,售价几十美元。同时,由于要加入感应线圈,所以手机的厚度也会有一定的牺牲。多花几十美元,换来了手机厚度,只为让它在充电板上多躺一会儿,用户的尝鲜欲望无法形成持续购买力。
说到这里,其实我对英特尔在2014年CES上展示的“智能无线充电碗”更感兴趣,这个包含底座的充电碗直径约为10英,使用了A4WP标准(英特尔是A4WP联盟成员),你可以把手机、耳机、平板等电子设备随意丢进这个碗中充电,无需考虑具体的放入位置或方式。未来,无线充电应该是一种“场”的概念,是一个类似Wifi的系统,而并不是把用户的手机与某个其他设备“绑定”。
好消息是,韩国的科研人员已经开发出了一个“偶极子线圈谐振系统(DCRS)”无线充电系统,能够在5米范围内一次为40部手机充电。虽然这种技术的应用成本极高,实际的充电效率也无法得知,短期内几乎不可能商用。但是,这种“电磁场”式的技术或许才是无线充电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