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了,要去医院换夹板,好不容易打到一辆车,的哥发现我不是打车软件预约的,立即把我拒载了”……家住中海康城的王先生讲述了打车遭拒的经历。的哥面露难色:“不好意思,我已被预约了,要爽约可能进黑名单,不能拉你。”正在此时,一名男士气喘吁吁从后面跑过来,开门上了车。 “打车明明是扬手即停的,而且讲究先来后到,没想到却被打车软件给坏了规矩。”王先生表示,“老人和小孩不会用软件,怎能打到车呢?”
恶果二:“挑客”
打车软件还导致的士挑客激增。有的哥坦承,距离远的客、不塞车的客最受欢迎,如果去塞车黑点,基本没车愿意接单。市民苏女士最近和妹妹一起在以太广场打车,妹妹是到距离较远的华农,苏女士是到距离较近的广园新村。两人同时使用打车软件,很快妹妹就收到了应答,不到五分钟就被接走了。然而苏女士等了半个小时都无人应答。另外,乘客为了及时约到车,有时在语音呼叫时加价,这让部分的哥开始挑肥拣瘦。
恶果三:“空跑”
市民杨女士告诉记者,最近“空跑”拒载的的士明显增加了:“打车软件诱惑的哥抢单拿补贴,这样会增加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昨天8时早高峰期间,记者在滨江东路扬手打车,尽管不时有空车从身边飞驰而过,却不愿理会路边招手的乘客。“广州打车向来扬手即停,现在却不太管用了。”刘先生告诉记者。的哥张师傅表示,“一天有10~15单的补贴,不拿完补贴,心里就痒痒。”
恶果四:垄断车源
不少市民质疑,出租车资源被打车软件垄断了,今后想打车只能选打车软件。不仅如此,部分市民为了增加高峰期打车的成功率,通过打车软件加价打车,形成了恶性竞争。傍晚6时,葛小姐在人民中路通过打车软件叫了一辆车,没想到发现的哥从接单开始就进行计费,但怕的哥拒载,葛小姐只好认账。但的哥表示这是选择打车软件的无奈之举:“如果接了单,不打表空车跑,万一遇到较真的乘客投诉拒载,就会得不偿失。”
恶果五:打车族激增
“在补贴最高峰,两边拿补贴,打车基本不用自己掏钱,实在太爽了!”不少年轻人分享打车心得。据悉,不少新新人类本来很少打车,也加入到打车的行列,使得打车的人骤然增加,与真正需要打车的人抢车,加剧了打车难。刘先生是名上班族,本来是公交出行。但如果使用打车软件,可以嘀嘀、快的两边拿补贴,之前5元一单,可以拿10元补贴,自己掏8元就可以了,比挤公交只多花4元,“路上时间可以节省半小时,何乐而不为?”
独家调查
凡涉“公共”
必须“公平”
关雅文
横空出世的打车软件,吹皱了出租车市场的一池春水,供求双方激起阵阵涟漪,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它的功用正受到各方人士的诟病。
出租车是高消费公共交通工具,常用群体原为赶时间的中等收入者,不良于行的老弱病残群体以及外地客人。打车软件推出后,俨然成了出租车市场的总调度,消费者结构发生改变,改以擅用手机上网的中等收入年轻群体为主。以往的“扬手即停”少见了,一系列不便产生了。弱势群体普遍不懂操作软件,路边“打的”久盼不到,司机接单舍近求远,短途旅客坐车无望,外地客不能扬手即停,误时误事……
出租车是公共交通工具,其特征是为不特定的公众交通服务的,换言之,不能只服务于擅用打车软件的特定群体。
腾讯、阿里巴巴通过推出打车软件、并给予补贴的商业行为,显然干预了市场,让公共交通工具不知不觉改变性质,从服务普罗大众变为特定人群,让本已稀缺的公共资源更加稀缺。这种用经济手段直接介入公共资源配置的做法,扭曲了市场的供求,其带来公众出行不公平不便捷的后果,恐怕连腾讯和阿里巴巴都始料未及。
推出打车软件,表面看是撮合供需双方、优化市场配置,实质上是意图切入公共市场获取大量企业需要的目标人群数据,推进手机支付业务。现在,后者的目的达到了,前者却适得其反,年轻的中高收入人群的大数据获得了,弱势群体的便利却被撇掉了。
科技的发展应以人为本,造福于大多数人,企业经营只要不违法,本无可厚非,但并不等于经营无底线,其恰恰应有道德边界。尤其是那些通过公共平台、涉足公共资源的业务,更首先要求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合理分配资源,真正优化供求关系,而不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利用庞大的市场份额,有目标地攫取目标客户,从而加剧“打的难”。
腾讯和阿里巴巴都是中国最靠近市值千亿美元的大企业。取之于社会,应回报于社会,理应在社会责任上起带头作用,理应担当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者。从谋取企业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伊始,就应充分考虑社会文明的底线,经营决策兼顾公众利益,有责任帮助社会中最需要关心的群体,如老弱病残弱势群体,最大限度地让各阶层受益。
中国科技企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巨大的市场容易促成企业家急功近利的心态。如何把握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大多数企业没有准备,更没有清晰地界定。若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没有明确的商业伦理予制衡,迟早陷入自私自利的泥沼,企业越大,泥沼越深,其好不容易换来的美誉度会不断受损,这是非常可惜的……
百姓出行事关民生,民生没小事。无论哪个行业,一旦企业介入公共市场,当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公共义务发生冲突时,承担责任和义务,是不二的选择。尽管社会是多元的,但凡涉“公共”,必须“公平”!
财经夜谈
烧钱大战
◎1月1日,快的宣布,北京首试用户可获30元话费,持续一个月,预计投入超1亿元。
◎1月10日,嘀嘀每一笔车费减免10元,且额外补贴10元给司机;同时,提供1万单免单,抽中的用户车费全免。
◎1月20日,快的打车推出几乎同样的双向补贴政策。
◎2月10日嘀嘀打车宣布10元补贴下调为微信支付减5元。
◎2月12日,快的下调司机奖励费用: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司机的奖励由原来的15元/单变为10元/单,其他城市由15元/单变为5元/单。
◎2月17日,使用嘀嘀乘客立减10元,每天3次,新客首单减15元。
◎2月18日,快的打车升级奖励方案,乘客使用快的打车并用支付宝付款,奖励永远比同行多1元。
◎3月,两大打车软件对乘客的补贴快速“瘦身”,乘客每单可获5元补贴。
◎4月7日,快的对乘客补贴下调为3元。
前瞻:新技术与现状能否鱼和熊掌兼得?
记者观察
高科技的噱头、巨额的补贴,“打车软件”让打车更方便的舆论一度占了主流。然而,潜在的矛盾猛然爆发:出租车供需矛盾突出,“打车软件”方便了一小群体的使用,却损害了大多数消费者的利益。
拒载、挑客、价外加价,出租车恶性竞争日趋激烈;明明是空车,却不接受路边“扬招”的客人,广州的士扬手即停的文化传统开创了全国的士的先河,现在却形同虚设;从高峰期打车难,到非高峰期也不一定打得到车。打车软件成了搅动市场的“第三只手”,虚拟市场让现实市场更无序。
此外,打车软件使用时容易造成出租车司机分神,也存在安全驾驶的隐患。
越来越多的市民表示,打车软件事实上加剧了不公平竞争行为,管理部门应该明确禁止。没有事物可以触碰社会公平的底线,一旦触碰到底线,就该被取缔,打车软件也不例外。借用马云的话:“市场竞争的原则是要让市场受惠,让用户受益。竞争千万不能伤及别人。”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