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近日在Build 2014大会上宣布,9英寸屏幕以下的设备,将对OEM/ODM免收授权费。此举被业内看作是微软全面发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信号。
如今,Google的Android和苹果的iOS是业内最流行的两大移动操作系统。然而一直处在第三位的微软似乎已厌倦缓慢增长的态势,终于打破了自己赖以成功并固守多年的收费模式。相信微软WP的免费将吸引更多的OEM/ODM试图采用Windows系统,这必将会导致WP平板市场价格进一步下降,进而导致平板市场更加白热化的竞争局面产生。
微软WP系统宣布免费
微软在刚刚结束的 Build 2014 大会上宣布,其 windows 操作系统将对屏幕尺寸小于 9 英寸的智能机和平板免费。相信这对于今年国内windows移动设备的爆发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微软在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设备市场一直是不温不火,尽管期间拉拢,直至并购诺基亚充当Windows Phone的载体并且在平板电脑市场推出自有品牌的Surface,但这些举措均未实质性提振Windows Phone在移动市场的市场份额。据相关统计,去年,Windows手机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Windows平板电脑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而谷歌Android智能手机已占全球手机销量的75%以上。鉴于这样的形势,微软此举也被视为破釜沉舟并向谷歌反击的一大信号。在智能手机和平版电脑市场中的份额均不超过5%让微软虽然顶着全球移动市场第三大生态系统的头衔显得是名不副实。反观谷歌Android为何在业内有如此的影响力,是因为人家合作伙伴众多,可以说每个合作伙伴都是Android宣传的平台。
对于微软来说,虽然免费会损失部分的授权收入,但由于微软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市场份额过低,且多还是自家的设备,所以其通过向OEM合作伙伴授权获得的营收更是微乎其微。所谓地内损失地外补。微软损失的这点Windows授权费自当是作了Windows的营销了,无伤筋骨,但从战略层面则是意义重大。因为微软现在不差钱,缺的是朋友。
或将吸引众多平板厂商
自从苹果推出iPad mini之后,小尺寸平板可谓是迅速走红,相比于大尺寸平板,小尺寸平板更加具有便携性,外出时,放进口袋中,极为便携。自小尺寸平板诞生以来,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全球平板电脑市场爆炸式的增长,据相关的市场数据显示,每季度销量同比增长约50%,2011年销量就为7100万台。而2013年全球平板终端销售量1亿9540万台,比2012年增长68%,而这其中成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较小屏幕的平板电脑市场。微软此举无疑将会加速小尺寸Windows平板的爆发,吸引更多的终端生产厂商生产预装Windows的设备。
据消息称,微软此前面向手机和平板电脑厂商按照5-15美元的标淮,向每部设备收取了Windows许可费用。但是最终因为iOS和安卓在移动市场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导致微软新晋产品并没有收到关注,并且由于授权费用的问题,使得WP系统中应用商店的程序非常有限,从而导致消费者不愿为WP智能手机买单。而此次,微软宣布9寸以下设备免去Windows授权费,是一个让人惊讶之举,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OEM/ODM试图采用Windows系统。不要小看微软在智能手机15—20美元;在平板电脑的80美元左右的授权费用,对于Android阵营绝大部分经营惨淡的厂商,这几十美元就有可能让它们考虑投奔微软的阵营,而之前尚在Windows阵营但不是很卖力的厂商,也会在Windows设备上加码。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Android市场如今处于一种乱战状态,越来越多的用户、厂商对Android出现疲态,加上此次免费的刺激,Windows Phone或将开辟出一块全新差异化领地。
小平板市场火拼局面更激烈
根据DisplaySearch的报告指出,平板电脑市场一直由苹果9.7寸iPad领衔,但在2013年一系列的小尺寸平板电脑将取代其主导地位。7-8寸的平板电脑预计将占据45%的市场份额,出货量高达1.08亿台,而9.7寸的市场份额为17%,出货量为4100万台左右。IDC也分析说,平板电脑市场的一项重要改变是尺寸。这也使得大批手机制造商正试图通过推出小型低价平板电脑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
面对你争我夺激烈竞争的平板市场,微软此时宣布对9寸以下的设备免费,一方面,预示平板电脑下半年的市场平均价格将会进一步下滑,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下半年平板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但是终归而言之,平板厂商能否在阵阵的叫嚣声中继续站稳阵脚,关键还在于服务和用户体验。
正如IT互联网专家、国内商务平板领军企业壹人壹本COO方礼勇表示的,“平板电脑作为一个新兴品类,用户对其的关注已经不再只是产品系统、硬件等基本因素,而是将优先从需求出发、从使用体验入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平板电脑的增长和普及,用户的使用体验将决定其生存空间。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厂商应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努力创新,以完善用户体验。然而,如何才能够改善用户体验,这尚待多方面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