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谷歌的智能眼镜,三星、索尼的智能手表,以及耐克的运动手环等产品的面世,智能可穿戴设备被普遍视为是继智能手机后又一个巨大的蓝海。1月份刚刚举行的国际消费电子展览会(CES)上,多家电子巨头公司就纷纷力推自家产品,掀起了一场“可穿戴”热潮。
2月24日,一年一度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将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开幕,智能可穿戴设备预计将再度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有报道称,三星、LG、索尼、HTC、华为和中兴通讯等知名企业都有望推出智能手环、手表等可穿戴设备。
不过,不管是价格昂贵的智能眼镜,还是被诟病“功能多余”的智能手表,抑或准确性颇受非议的运动手环,目前不少主流的可穿戴设备都面临着不够成熟的问题。在国内市场,除了不少跟风模仿国外同类产品的厂家之外,也有一些企业独辟蹊径,放弃了新奇时尚的消费类产品定位,而是从功能性更明显的医疗健康领域切入这个蓝海。
总部位于中山的广东乐心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员。这家做电子秤控制板起家的硬件公司,历经数次转型“升级”成了一家智能医疗设备商。如今,除了继续给海外医疗器械品牌代工,乐心自有品牌的智能远程血压计、体重秤等产品已经在线上和线下平台的年销售已达4000万元规模,并结盟百度dulife平台悄然进场掘金。
故事
电子秤配件厂商转型“高大上”
相比起“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谷歌、三星、索尼等国际巨头,原名中山市创源电子有限公司的乐心医疗出身是典型的中国“土鳖”。创业之初,它只是一家为香港电子秤企业配套生产控制板和感应器的小企业。
乐心医疗的创始人和CEO潘伟潮曾经是儿童学习机“读书郎”的研发工程师和产品工程师,2002年辞职和几个同学一起创业。三年间,创源电子逐渐做成了国内最大的电子秤控制板、传感器供应商,顶峰时每个月的出货量达到70万套。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升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潘伟潮看准电子秤配件和成品一体化的行业趋势,转型生产电子秤成品。不过,即便是从上游配件成功拓展到下游成品,电子秤这种门槛不高的产品还是很快就让他看到了天花板。
“2008年我们开始丰富产品线,首先想到的就是电子血压计。”潘伟潮回忆说,电子秤相比,电子血压计、电子体温计和血糖仪等设备,属于技术含量更高的医疗器械,因而利润水平也更为可观。
然而,转型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从控制板、传感器生产商转型做电子秤产品,潘伟潮就曾遭遇模具不符合要求的问题,几百万的投资打了水漂。后来转型做血压计,产品最初营销也曾想当然地选择了药店渠道,铺开后才发现市场反应和预想的并不一样,销售情况远不如预期。
“一开始肯定很多东西不懂,和外部团队合作也存在理念冲突,出现了很多麻烦。”他反思说,这些挫折让他学到了几个教训,“转型一方面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是要得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有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
从最初只有电子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开始,乐心的研发部门迅速扩张,不断增加工业设计师、结构工程师、甚至专门研究医学文献和临床的人才。慢慢的,乐心开始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在重力传感器、即时感应、BIS芯片脂肪分析等技术上都拥有了专利,多款产品也都拿过德国IF和红点等工业设计界的顶级奖项,成为国内最早开发出智能电子秤和血压计的企业。
凭借这些制造优势,乐心成为博朗等全球20多个知名品牌的家庭医疗产品代工商,年出口欧美国家产品达800万台。同时,乐心自有品牌智能电子秤拿下国内销量第一,普通电子秤也能排到第二。2013年,乐心产品年销售额达到4.2亿元。而同行业中,由IDG投资的九安医疗在2010年A股上市的时候,年销售规模也不过3亿多元。
行业
医疗健康才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刚需”
2010年,由于金融危机冲击欧美市场,传统ODM业务面临压力,乐心开始规划产品线的再次升级。当时,潘伟潮的计划是主推“智慧家庭健康”概念,在传统的电子体重秤、血压计等产品商增加增加数据传输与同步的功能。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