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IT

电商售假岂能“装糊涂”

姚以镜

2014年08月11日08:22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电商售假岂能“装糊涂”

  日前曝光的电商集体售假事件,把聚美、京东等一大批知名电商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然而,电商的应对方式大多是推卸责任,一句“不知道”便将罪责归咎于第三方商户。这种不负责的方式,让不少消费者很难接受

  前不久刚在美国两大证券交易所风光上市的聚美优品和京东,却因“售假门”事件陷入了诚信危机。

  近日,有媒体曝光一家名为“祎鹏恒业”的企业,通过伪造商品授权书、海关关单等方式,在聚美优品、京东、1号店等多个电商平台上销售奢侈品假货。随后,聚美优品和京东发表声明承认售假,但均表示责任在第三方商户。对于“知假售假”的质疑,聚美相关负责人表示“真的不知道他们卖的是假货”。

  “卖家售假违规\违法成本低(平台保证金通常在1万元至5万元之间),售假暴露后可以换个注册公司继续开店。另外,中国消费者品牌和正品意识虽然在不断加强,但部分消费者对假冒商品/高仿商品仍存在需求,使部分卖家涉险售卖假货。”易观智库分析师林文斌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商假货的现象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从制假源头进行遏制,同时加强对电商平台及卖家的监管力度和违规惩罚力度。

  低价诱惑

  30年前,中国绝大部分消费者不知道奢侈品为何物,如今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10年前,中国人大多不会网购,如今网购奢侈品成了一种习惯。尤其是深处内陆地区缺少奢侈品店覆盖,消费者容易转移到互联网渠道购买,并希望能够买到低价的奢侈品。

  对奢侈品电商售假的指责近年来不绝于耳,在常识与逻辑上,一两折就能买到阿玛尼、巴宝莉、爱马仕这样的大牌确实很难令人信服。但网民对于“知假售假”的怀疑一般也就是止于怀疑,有的甚至无所谓。

  都是第三方供货商,都是“真的不知道”,这次发生在电商界的售假风波,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尚未平息的“福喜事件”。但若仔细品味,消费者对于肯德基、麦当劳销售腐肉大吃一惊,而面对电商平台卖假奢侈品,很多消费者的反应却是“见怪不怪”、“果然如此”,更有网友认为,能花1/3的价格买到一个肉眼看不出的假货也值了,这样的市场态势着实令人深思。

  “国内奢侈品门店的包包比国外售价起码高出30%,因此代购成了主要的购买方式,而像京东、聚美优品这样的品牌电商也自然成了奢侈品消费者的一种购买渠道。”在一家外企上班的白领宋一(化名)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虽然开始也会担心真假问题,但买过几次都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同事们都说,即使是假的,也是高仿,反正看不出也就无所谓。

  “消费者的需求是假货难以打尽的一大因素。”林文斌指出,售假是线上线下渠道都存在,并不是线上电商平台特有的现象。由于部分消费者对假冒商品、高仿商品的需求强烈,中国整个社会对于假货的容忍度较高,这也使部分卖家涉险售卖假货。此外,中国的监管制度对于造假、卖假行为的处罚比较宽容,卖家售假违规、违法成本低也是假货肆虐的一大因素。

  知假售假?

  下架、封店、退货、与第三方平台撇清关系是电商一贯的伎俩。

  讽刺的是,就在不久前,京东CEO刘强东还在对内部所有采销人员的营销培训大会上强调了自营业务的价值和主力作用,并表示对内部腐败和假货的零容忍态度。然而,就在不久后,“假货门”便出现了。这也是继美孚机油风波之后,京东在上市以来所经历的第二次假货风波。

  此次被查出造假的祎鹏恒业同时给多个电商平台供货,其通过伪造商品授权书、海关关单等方式,在聚美优品、京东、1号店等多个电商平台上销售奢侈品假货,在京东叫“百纳时尚”,在国美在线叫“百纳奢品”,在亚马逊则是“恒业奢品”。

  而另一家涉事电商巨头聚美优品在上市之前,也屡屡爆出假货风波,如没开封的眼霜盒子里装了别的东西,包装全都对,内容不对等。

  事件发生后,“不知道”也成了众多电商巨头的说辞。聚美优品公告称,该公司曾出示完整的营业执照、相关商品授权书、相关货物进口报关单,以及与多家电商合作的资料。我们也绝不推脱自己的责任。对于第三方平台资质审查上的失误、合作商户业务流程上的漏洞,我们都会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深刻反省、追究责任、进行严肃整改和处理。

  这样的公告字里行间暴露出了电商行业审查的一个漏洞,就是只凭文件来判断这家企业的资质。有网友提出,“难道大佬们不知道文件是可以造假的吗?品牌商有没有授权,平台方多打几个电话确认就知道了。商品有没有假货,对于核心商户,随机抽检,送给品牌商检验,也没有那么难。”

  货源尴尬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奢侈品品牌商拒绝与电商合作,一方面电商又想吸引更多消费者,这便让一些假冒的品牌代理商有机可乘。

  “实际上,平台商一直都在努力直接引入奢侈品品牌,比如巴宝莉几个月前和天猫合作。但是,更多的奢侈品品牌基于各种缘由拒绝合作。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奢侈品品牌都有和国内的代理商合作,如果直接在线销售实际上是侵犯了代理商的利益,而线下的销售又占了绝大部分。这不只是奢侈品问题,传统的一些线下品牌在做线上业务的时候,因为遭到了线下代理商的投诉,而不得不撤下新品销售,甚至关闭店铺。”曾在一家知名国内电商工作5年的梁薇(化名)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由于难以直接引入奢侈品品牌入驻,便让许多假货卖家有了空子可钻。

  在此前媒体的报道中,“祥鹏恒业”一名工作人员说的话,可能道出了电商与售假第三方公司某些利益方面的关系。该名工作人员表示,其实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各种给电商平台供货的公司,但是电商平台并非不知情,但由于这样的货物价格比较便宜,能给电商平台带来大量的人气,同时又因为不是电商平台自己经营,就算被发现也能撇开关系,属于互相利用。

  林文斌也指出,为了吸引更多的优质商家入驻,电商简化对商家入驻环节的审核和运营的监管,使售假卖家成为漏网之鱼。

  或转自营

  虽然聚美优品在声明中强调了对于第三方公司严格的审查程序,但是结果告诉我们,聚美优品的审查并未起到任何效果,更多只是停留在表面。聚美优品是否真的尽到了对于第三方公司审查义务,是否进行认真详尽的审核,这些都值得媒体追问。

  聚美优品虽然表明自己公司有一整套详细审核流程和规范,但是这些规范是否能够被认真执行,规范中是否存在可以利用的漏洞,这些都没有给消费者一个交代。

  有评论认为,此次的假货风波将促使电商行业重新洗牌,电商巨头们可能会放弃开放平台,转向自营。对此,林文斌认为,开放平台是电商丰富品类提升流量和规模的重要方式。完全百分之百自营对于本就还未盈利的电商平台来说,不太现实。

  “作为电商,要追踪商品的源头,而非只是注重商家的表面资质,得过且过。”林文斌指出,电商可以加强对实物商品的检验和审核,还可以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卖家与电商自营或自有仓储物流合作,增加监管环节。

  不少业内人士也指出,除了电商平台自身需要改善之外,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在监管层发力,加强对电商平台及卖家的监管力度和违规惩罚力度。尽管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的商品,自收到货品七天内,都可以无理由退货。但各大电商都不约而同地,用“外包装完好”等限制条件,将化妆品这一制假售假重灾区排除在“无理由退货”的范围之外。

  据悉,在新加坡,法律规定商店出售假货,一经发现除了重重罚款还将获鞭刑,商店老板就会变成一无所有的穷光蛋;法国在1994年就已通过了《龙格法》以保护知识产权,凡是在法国购买或者使用假冒名牌产品将会面临重罚,5件以下的予以没收;5至10件的还要追加罚款;10件以上的会被视为制售假冒产品,将会被送法庭审理,制裁最高可被处以30万欧元的罚款并被判3年监禁。

  可见,在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的国家,一个是商户不敢卖假货,一个是消费者不敢买假货。中国在这方面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编:陈健、杨波)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