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IT

电子垃圾形成“地下产业链” 破回收困局需把好三关

沈明玉

2014年07月14日10:13    来源:通信信息报    手机看新闻

电子科技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其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电子垃圾。近期,环保部启动电子废物无害化处理项目,这无疑给日渐突出的电子垃圾安全隐患带来了福音。但促进电子垃圾“变废为宝”,仅凭环保部一己之力显然不够。

环保部启动电子废物无害化处理项目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身边的电子产品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电子废弃物的数量也呈直线增长之态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年产230万吨电子垃圾,仅次于美国。其中,每年电器电子产品报废量,以5%—10%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20年,全球将可能每年产生2亿吨电子垃圾,其中一半来自我国。我国正逐步进入电子产品的报废高峰期。

这些报废的电子垃圾体量虽小,危害却不容小觑。据了解,一台电脑有700多种化学材料,一台彩电约有一公斤铅。一旦处理不当,电子垃圾中隐含的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和颗粒物等,将会释放到环境中,对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近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与环保部对外合作中心共同开发的“通过环境无害化管理减少电器电子产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持久性有毒化学品排放全额示范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该项目执行期为48个月,将通过对电器电子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分析,开展政策标准完善、监管能力加强、生态设计等活动,推动我国电子废物环境无害化管理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善。

据悉,项目将在湖北、江苏和天津市进行试点,通过处置技术示范和回收体系示范,增加50%的回收量和正规回收企业的处置量,最终在全国进行推广。借助科技手段、规范处理技术,实现电子垃圾无害化处理,这无疑给日渐突出的电子垃圾安全隐患带来了福音。

“正规军”不敌“游击队”,电子垃圾面临回收困局

电子垃圾危害巨大,为何却能在市场上大肆泛滥?究其原因,或在于电子垃圾背后蕴含的巨大价值。有媒体报道,从北京到河北再到广东,隐藏着一条拆解和提炼废旧电器电子垃圾的“地下产业链”,其利益惊人,年产值近千亿。

在暴利驱使下,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一方面,电子垃圾加工小作坊遍地开花。高额利润下,由回收小贩、中间商、倒卖大户、加工作坊等构成的电子垃圾“地下游击队”不断壮大,基本垄断了废旧电器回收网,甚至形成了数十亿元规模的黑色经济。

另一方面,具有资质的正规企业却“吃不饱”。2004年以来,我国开始在一些省市开展试点,建立了一批正规电子垃圾回收处置企业,这些“正规军”企业被列入“电子废弃物收集处置名录”。然而,运营多年以来,这些企业在市场上并不吃香,众多处理生产线长期闲置,“游击队”仍是电子垃圾收集处理产业的主力。

我国2011年实施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规定,电子垃圾实行“多渠道回收和集中处理制度”。其中的“集中处理”,即对拆解企业实行审批准入,目前已陆续有91家企业获得拆解资质。然而,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统计,2013年绿色拆解企业开工率平均仅为42.5%。

“正规军”不敌“游击队”,根本原因还是价格。从经济学角度看,正规企业回收处理电子垃圾成本高昂,很难竞争过用简单粗放方式提炼的地下加工厂。据行业人士初步估算,拆解一台电视机,企业可获得约130元至140元收入;而扣除收购、拆解费用和增值税,总成本也将近140元,企业利润几乎为零。此外,国家拆解补贴过低、补贴发放迟缓、补贴基金征收困难等,也是导致中国废旧电子产业畸形发展的重要原因。

垃圾处理惠及民生,变废为宝需多方合力

电子垃圾回收利用体系乱象丛生,如何有效促进电子垃圾循环利用,已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紧迫课题。环保部启动电子废物无害化处理项目,无疑是一大利民举措,但仅凭环保部单刀之力,恐难以根治。电子垃圾来势汹涌,只有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合力,以行之有效的措施,建立良性的电子垃圾回收体系,才能使电子垃圾不再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污染源和绊脚石。

首先,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电子垃圾非法作坊的整治力度。政府部门应鼓励电子垃圾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限制和打击对电子垃圾的非法收购和交易。同时,加强对电子垃圾地下产业链的引导和规范,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整治机制,使非法垃圾处理设施“无处立足”。

其次,企业应把好电子垃圾的“回收关”。对于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生产企业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要在生产电子产品时尽早谋划。可建立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实行“谁制造谁负责”。回收企业须改变粗放式的焚烧或溶解等简单提取办法,杜绝污染环境的作坊式处理。此外,需加大科技研发,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构建一个有效的电子垃圾处理系统,保证系统各方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再次,公众应把好电子产品的“消费关”。赶时髦成了当前许多年轻人追求时尚的消费理念,笔记本、手机用了不到几个月就换新款。盲目追赶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在无形中制造出更多的电子垃圾。消费者必须加大对电子垃圾危害的认识,一方面理性消费、不盲目攀比,一方面尽量减少甚至不制造电子垃圾。

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数量堪称第一。但美国却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电子垃圾回收体系,德国等欧盟国家则纷纷制定了规范电子类产品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些发达国家的重视使得电子产品的再循环利用得到了较好的成效,其经验做法也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责编:陈健、杨波)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