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IT

金善国:互联网教育一定要落实到效能

2014年06月13日16:30    来源:人民网-IT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6月13日电 (记者毕磊)今天下午,移动互联网创新趋势商业模式峰会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文华在线创始人兼CEO金善国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以下为发言全文:

谢谢各位,我的演讲是临时从最后一个往前调的,今年业内有一些很有趣的事,也是我在网络教育从业十几年来一直没有如此热闹过的一个现象,无论是投资,还是开发圈,还是教育界,关于在线教育,已经变成像互联网金融或者其他互联网业里的一样炙热的热点。从自己从业的一些经历,我今天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跟大家做一些分享。

第一,我们做了很多年的教育软件,我们也在做思考,如何从一个单纯的教育软件,从一个原来是用局域网的模式去做安装的教育软件怎么转到互联网体系。第二,我是老师出身,在大学教过书,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我们怎么来看互联网跟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它应该是什么样的模式会更有效?这就是我今天演讲的主题。

因为今天的大会议题,有一个是关于趋势,除了互联网趋势,我们也谈谈高教领域的趋势,地平线报告,这个是在全球非常有影响力的新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趋势报告,是高等教育圈子里面很多朋友和机构都会看的。大家可以看得见,从2012-2014年的趋势,六大跟技术关联的东西,在国内外均已经开始实现,包括跟移动互联网关联的东西,2012年已经开始出现大量应用,从手机中到平板电脑,包括今天的第一位演讲者也在讲幼教领域如何把移动互联网融合在里面。去年开始,全球还有另外一个浪潮,就是大规模在线课程的MOOC,它本质也是个“高大上”的东西,三个大MOOC,其中有两个大的体系都是从斯坦福出来的,是斯坦福教授弄出来的平台。还有一个是MIT和哈佛推动的一个东西。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全球最顶尖风投的商业力量在推动。从今年开始,我们在讲翻转课堂和学习分析,这是教育界,特别是传统的教育机构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应用,包括我所毕业的北大教育学院的一个教授,在我们国内的一个MOOC平台上开讲翻转课堂,开场招生以来,已经有近一万的学生量在报名参加学习。

2000年以来,国内远程教育,已经被推动了好几拨,也有不同类型机构参与,其中在美国的IPO也有好几家,但是从来没有像今年,这么从内到外的热过。在政府层面也是一样的,我们国内从教育长期规划里面提到教育信息化,再到国家这个层面成立了国家教育信息化推动工作组,由我们的副总理级别的领导人直接担任第一负责人。并且,包括教育部各个教育司局,到各省教育厅,都已经成立了与教育信息化推动办公室对接的组织体系,这其实是国内现在政府政策的背景下,既有从下到上的推动、也有从上到下推动的这样一个互动。

我们在看,为什么这样一个现象在这个时间出来?它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它一定不是偶然的,这里面有些必然的机制。新一轮的信息技术跟我们传统的教学本质其实是融合的。

我们在教育技术这个圈子里面经常讲传统的学习,包括大学的本质,传统高等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们都知道大学的起源,包括中世纪大学的大学,大学的产生是来自两个力量,一个是教会的力量,还有就是学生的力量,学生请教授,定学习范围,慢慢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从这个起源来说,本质就是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在这个基础上,要做学习的量化,要做课堂以外的各种环境都能进行的学习,同时要做个性化或者做自适应等等,其实它们背后跟我们这一轮的互联网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包括现在各种智能终端,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都有完全的关联关系。也正是因为这样,包括我们这家企业,我们更多的是站在B2B2C的模式,来看这样一个新在线教育市场,我们在开发产品的时候,或者思考商务运行模式的时候,是考虑怎么把一个信息技术或者把互联网技术放在整体的教学系统里面来看的。

这里是IBM讲未来教育的一张图(见图),总结的非常不错,我们再来看一下视频,可以更加直接地看到未来学习的场景是什么?

我们在谈未来学习的时候,会落实到几个地方,我们在谈一个教学系统的时候,也会经常看几个维度,假设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话,我们会看一个传统的教学系统如何运行(我们不说教育系统,教育系统包括一个更大的层面)。在教和学的环境下,教学系统包括哪些要素,在这些要素下面,我们再看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如何可优化每一个因素,优化到极致的时候再谈重构。我们在做在线教学系统的时候,我们会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看教材怎么改,看传统的教学场地怎么改,再看课堂怎么改等等。核心是教学的模式和评价的模式,包括原来承担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角色(老师),整个把信息技术放到这样一个传统教学系统里面看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来展开,我们从开发的角度,应该怎么把每个要素打开来看,并找到具体的应用点。

我们在做在线教育系统构建的时候,我们自己的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业务中,往往落实到四个角色,教师、管理者、学生和学科专家,如果在更低年龄段的,一定要把家长拉进来,甚至还要把社会因素拉进来,它是不同角色的融合。所以,在做教学系统的时候,可能比我们单纯做互联网的平台,关注人的角度可能更多一点,我们每个角色都要找到具体的应用点。

在线教育,一定要做平台,但是仅仅做平台是不够的。我们在构建自己系统的时候,我们做平台,我们的核心是现在互联网领域常讲的一个词,就是所谓的O2O,教育圈不经常用的,对应经常会用的词是混合(学习)模式,它其实也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我们会用平台来把整个传统的教学系统的核心环节,“教、学、管、考、评、研“这六大环节全部打通在一起,用一个信息化的平台打通,用SaaS这种模式。

仅仅有平台是不够的,还要做内容,传统的内容往往是一个课本(纸质的),在这样一个新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一定要把它变成立体化的课堂,让教学的材料变得立体化。要有互联网教育圈子里很热的微视频、多交互、自媒体,也要有计划性,和用户体验等等,都需要在互动教材这个小小的板块里面做体现。这个领域里面现在有出版社,有很多原创的内容的机构,在尝试。

还有一个环节非常重要,传统教学系统里面一定要关注到的就是课堂,我们以前的教学只发生在传统的课堂,传统的课堂又仅仅是以老师为核心的,在一个新的在线系统引入的时候,除了教材、除了内容以外,要围绕课堂的体系,要打造出来一个立体化的课堂,这里面就一定要做移动。我们在做移动的时候,它不是一个孤立体,是把移动和固体和物理的环境打通在一起,变成一个集合的立体环境,变成现在的这种立体模式。

这个展示的图,是我们在国内的大学传统的课堂延伸出来的一个在线教学应用体系,是跟传统教学的关联核心环节的融合。

这其实是一个在传统课堂的变化模式,整个模式我们在国内已经有150所大学在用这个体系做与日常教学融合的尝试,我们核心要做的是除了内容的改变、环境的改变,核心其实要打通的就是教学模式,我们怎么能够把教学模式用信息化的手段打通在一起。我们刚才谈到了内容,在传统教育系统里,我们不太倾向于UGC模式,这种用户自产生内容的概念,如果能做到任何一个人传上去还能够影响一批人?这可能不是现实的一块。我们往往实际操作的时候,我们会把每一个学科里面的知识和技能吃透以后,把它变成立体化,然后再通过平台中的开放功能架构,让标准化的内容可以更个性化,形成它的校本、班本,甚至是完全个人的,老师一对一的教学材料,在内容这一块来做变化,然后再做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也做智能分析,里面包括大数据,这里面也有涉及算法,包括自适应的算法,包括统计模型等设计,但是一样要跟整个学科结构关联在一起,最终变成一个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以老师为引领的环境。

传统课堂的另一个改变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也是因为有了信息化的手段,让课前、课中、课后能够打通在一起,能够变成一个真正的高效课堂。这是我们在做跟校园结合信息化系统的时候或者互联网这一块时必须要关注的地方。

另外一块,就是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结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在学习的领域里面经常讲学习共同体,用互联网打造一个大和小的学习社区,大的比如整个平台,比如在英语的这个平台,我们有几百家高校在用的时候,我们一个学科的平台,收费用户已经超过了20万,那么在这20万的群里面,等于就是一个大学习共同体,在这个体系里面它可以通过分组、分班等等变成一个小的圈子,大小圈子可以形成互动,也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

在线教育,还有的环节,包括评价,特别是在考试体系里面,这也是目前很多互联网从业者撒入教育这个圈子里面的一个切入点之一,往往跟考试有关联的东西,里面多有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或者自适应的体系。

在座的如果有院校教育者的话,可能比较关注这一块(图示),我们原来的课堂或教学研究,很难做到过程量化或计量,有了这个在线平台以后,计量一样是可以做得到的。

在线教育,如果我们做面向单位的,从B再到C的业务,我们除了要开发平台,要做内容,还要有一个整体的服务,我们要有“云到端”的整合部署,同时还要帮助院校往具体应用培训及校内部署上,再送(走)一程。我们除了基于公有云,还有私有云, 还要有帮院校自己来搭服务器。

再看信息技术,实实在在是有效的,从教育技术这个领域里近三十年的国内外研究结果,对学术成就的影响看,技术因素远大于社会甚至家庭的因素,我们不敢说大于学校的因素。这是图示中的结论及数据,是我自己的一个实证研究,也是我们现有的在线教学系统中的数据的应用,这里面,我们是做了其中一个应用高校的全部的三千多学生的数据分析,然后发现了很有趣的几个结论。第一,在线教育对差生的成绩影响是最大的,超过了好生。第二,大班规模反而比小班规模更有效。第三,互动的次数直接决定了学习成绩,(图示),我们演示中的数据甚至到了量化的程度,比如每超过10个人增加的班级,就能够提高成绩是0.7分。

所有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出身,是互联网的背景还是教育的背景,我们最终在做传统教育体系互联网化或者互联网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落实到“效能”。我们跟地面教学体系整合得更紧的时候,我们往往慎重地避免谈所谓的颠覆、推翻,我们更多去谈“优化”和重构。通过这个机会,呼吁更多的互联网从业者,加入到教育这个开始热起来的领域,推进教育变得更美好。

谢谢各位。 

(责编:毕磊、杨波)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