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和腾讯近日相继宣布,其网络信用卡将于近期亮相,一时间互联网巨头和商业银行合作的虚拟信用卡引发广泛关注。但是,随后央行下发的紧急文件《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叫停了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分析人士认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前提是“安全”,加强监管,规范发展,才可以让互联网金融走得更稳、更远。
虚拟信用卡被紧急叫停
就在银行集体为余额宝、理财通对其的业务冲击所困扰的时候,中信银行的态度来了个三百六十度转弯,与腾讯、阿里“化敌为友”合推虚拟信用卡。而央行于3月13日下午3点多紧急下发《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的文件。对此,腾讯和阿里方面表示,央行此举只是“暂停”而非“叫停”。双方都已向央行汇报与沟通,根据要求递交资料。
支付宝公关总监陈亮在微博上对暂停事件做出回应。陈亮表示,关于有关媒体询问的条码(二维码)支付业务以及中信网络信用卡的进展问题,在此统一回复如下:我们14日已经向央行进行了汇报与沟通,并会根据央行要求递交相关材料。请大家无需担心并保持信心。如有任何进展,我们会随时向大家通报。
腾讯公关部在回复对央行下发文件暂停二维码支付意见表示,“我们也听说了这件事情,正在紧急核实,但是现在文件还没有拿到手里,所以无法回应过多。现在公司也在了解情况,但还没有声明出来,如果有将第一时间联系记者。”截至17时,腾讯方面仍没有什么具体的声音。18时10分,腾讯方面的回复有关媒体称:我们已经在和央行密切沟通,大家不用担心。我们只是需要向央行完成一些报备的工作。接下来,有任何进一步的消息,我们会随时与大家同步。我们会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报备的事项,让一切回复正常!
中信银行内部人士14日透露,中信异度支付、微信信用卡、支付宝当面付等支付方式之所以不被央行认可,缘起其不走银联通道,不方便监管。该消息人士称,目前中信银行正在和央行沟通,等待后续如何处理的消息。
二维码支付特点鲜明
在日常生活中,二维码的应用已经渐渐普及开来。手机二维码业务是电子商务、企业产品信息及活动推广等不可或缺的一项业务。手机二维码广告出现在网络、报纸等媒体中,便是产品推广、广告宣传中一个重要的营销方式。而互联网巨头是二维码玩的最溜的,此次试水二维码支付,将线下与线上支付有机融合,特点鲜明。
首先,互联网公司基于大数据分析在拓展客户的信用把控上将会更加全面真实准确。支付宝表示,取代这些流程的是用户在网络上积累下的海量实名制信息及信用数据,此前支付宝方面就透露其实名制用户已经超过3亿,在这个基础上积累的各种信用数据更是国内企业最大的信用数据库。微信方面表示,用户在申请微信信用卡时,腾讯、中信和众安保险会根据三方的大数据能力进行风险评级后确定授信额度。
其次,虚拟信用卡线上线下均可使用,方便快捷。支付宝方面透露,申请获准后,将所获得卡号在线开通支付宝快捷支付,即可进行网购、移动支付等各种消费。支付宝公关部相关人士同时表示,也会有实体卡寄给用户,开卡之后,就可以线下刷卡消费。不过实体卡寄过来需要几个工作日。微信方面也表示,审批通过后将自动开通中信微信信用卡,并绑定微信支付,用于可以支持微信支付的各种线上线下购物场景,用户可通过微信查询账单,并通过微信便捷还款。此外,微信信用卡还首次引入了保险模式,以降低客户信用风险及银行资产风险。
虽然,由于二维码本身的特性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但与此同时,也有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项新技术的进行多种信息窃取,诈骗等违法行为,商户利用虚假二维码侵害消费者的权益。二维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尤其在二维码扫描用户习惯逐渐建立,移动支付大行其道的当下,手机个人隐私、财产安全不得不说是备受关注的议题。
互联网金融不可能一路“绿灯”
就在央行暂停二维码支付的同时,有关专家和媒体均将矛头指向了央行,称其是扼杀创新。而对于互联网公司本身来说,要想在互联网金融这条路上走下去,除了在产品、业务方面要给用户以安全感外,政策流程或将是又一个拦路虎。
有评论认为,央行叫腾讯阿里停虚拟信用卡因动了银联奶酪,微信信用卡、支付宝当面付、二维码支付等支付方式不走银联通道,相当于扰乱了以前的银联支付体系,不方便监管,还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虚拟信用卡的出现,打通了整个流程,触动了某些机构利益。叫停二维码支付是“扼杀创新”的评论不绝于耳。财经评论人余丰慧撰文指出,央行竟然突然叫停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到底是因为安全问题还是保护传统银行的既得利益呢?就安全问题本身,央行在叫停中明确表示“尚待进一步研究”。自己没有“研究”清楚就一刀切叫停,这是对创新的扼杀,是对守旧的保护,是对市场经济的亵渎。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的能量是不可低估的。传统银行也在互联网大潮中顺势推出网络银行,而要让互联网金融绝对安全的要求似乎有些苛刻,网银尚且不能做到。腾讯、阿里的虚拟信用卡何时能重新上路我们不得而知,种种迹象显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不可能一路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