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了两个月的“烧钱战”显出“熄火”的迹象。仅五天的时间,“嘀嘀打车”就两次调低补贴。继3月4日后调低后,从3月8日零时起,“嘀嘀打车”对乘客端补贴降为6元/单,司机端补贴维持5元/单不变;而嘀嘀打车的最大补贴力度曾达到每单返12~20元。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嘀嘀打车的竞争对手快的打车上。3月7日起到目前,快的打车将补贴标准下调至每单5元。与“烧钱战”中补贴力度最大时每单将返乘客13元相比,力度减半还多。随着补贴逐步调低,业内人士预测打车软件烧钱大战即将熄火,而打车软件市场未来的竞争也将更加有序化、规范化。
公开数据显示,嘀嘀和快的两家打车软件已经为这场补贴竞赛投入了近20亿元。这一个月来,两大互联网巨头的“血拼”,确确实实让乘客们吃到了“免费午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使用过嘀嘀和快的打车软件打车的乘客数量已经超过50万人次。
打车软件凭借着优惠补贴、方便快捷等特点,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受到众多司机和乘客的热捧,补贴大战的戏码既赚了眼球也赚了人气,不过这种“花钱买用户”的营销策略,虽然可在短期内吸引更多的人尝试使用,但有不可持续性。而随之而来的抢单、拒载、交通安全等问题,也让人们看到其暗藏的隐患:蜂拥而至的用户不光造成了打车软件的自身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乘客感觉打车更不容易。由于打车软件的加价、返钱等优惠政策,反而让越来越多的司机等单或去忙于抢单,忽视路上招手打车的乘客。打车软件的“肉搏战”更是给出租车市场带来了极大的震荡,也给政府管理带来挑战。为此上海、北京、深圳、三亚等部分地方政府开始着手介入打车软件的监管,不过与当初相比,相关部门的态度已经有了转变,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就在2014年两会上表示,“对手机召车软件,总体上是支持和鼓励发展的,但对存在的问题要逐步调整和规范。”
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各方的态度正在趋于理性,一个共识在逐渐形成:要趋利除弊,让多方共赢的局面健康持续下去。“当补贴活动曲终人散后,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更加精细、便利、快捷的服务,才是提升用户黏度和满意度的不二法宝。”正如互联网评论人士洪波所表示,对两家打车软件来说,仍需要不断改进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