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5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有人说,企业竞争是人类社会最为公开化和透明化的过程。不过,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技术人才向海外竞争对手企业的流失,企业面对的各种竞争压力可不小。
这不,日本东芝公司就因一名员工涉嫌向韩国企业泄露公司的闪存研究数据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向日本警视厅报了案。目前,这名男子已经被捕了。日本企业最先进信息技术海外泄露事件首次发展成刑事案件。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名男子是怎么涉嫌泄露东芝公司的技术:
被逮捕嫌疑人名为 杉田吉隆,现年52岁。他曾就职于与东芝有合作关系的半导体制造商“闪迪”,于2008年离开闪迪后,跳槽至韩国SK海力士公司。2007年4月至2008年5月,杉田曾作为闪迪的技术人员,在东芝位于三重县四日市的一间工厂内工作。其间,杉田涉嫌将有关“NAND闪存”的开发资料用U盘拷贝带出,在2008年7月跳槽至SK海力士公司后,将资料交与该公司。
东芝和闪迪认为该资料属于商业机密,向日本警视厅报案。13日,日本警视厅以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嫌疑逮捕了杉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日本记者王洋:东芝公司13号宣布,已经向东京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SK海力士公司赔偿损失。但东芝公司没有透露具体的索赔金额,仅表示“资料泄露造成的损失超过了1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0亿元左右)”。
对此,日本媒体称此类从泄露商业机密发展为刑事案件的情况在日本实属罕见。
日本媒体称,由于近年来日本经济不振,日本企业技术人员不断被海外企业“挖墙脚”。因此,这一次的“东芝事件”仅仅是日本企业技术流失的“冰山一角”。但近年来,因技术泄露发展为刑事案件的事例在日本仅有2例。
日本媒体认为,时至今日,日本国内电机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略处下风,今后仍然存在人才流失导致技术流失的风险,这让以“技术立国”为根本的日本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而此次在“东芝事件”中逮捕嫌疑人的做法反映出,日本有关部门希望通过“杀一儆百”的方式,遏制住技术流失的势头。
如果说以前在日本因技术泄露发展为刑事案件是凤毛麟角的话,那么这次“闹大”了的日本东芝状告韩国SK,是日本企业技术流失的“冰山一角”,还是另有一番背景?《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蒋丰把这起东芝事件成称为“日本特定秘密保护法颁布后的民间第一案”:
蒋丰:我感觉到这件事情不是简简单单的商业泄密案或技术方面的窃取案,去年安倍晋三凭着执政党的多数,日本国会里面强行通过特定秘密保护法,通过它是一定会产生影响的,就是这一次的案子是特定秘密保护法公布以后出现的民间第一案。看起来它谈到的是企业的秘密,把企业的秘密高调的推出来以后,实际上是对这样一项法律的一种强化或者是一种案例性的宣传。
由于近年来日本经济不振,日本企业技术人员不断被海外企业“挖墙脚”的事情也是时有发生。东芝事件反映出日本企业的生存现状,日本举起了技术性报复的手段:
蒋丰:从日本的企业的技术核心方面去考虑,日本企业现在认为他们在这些电子产品上,在汽车饰品上,原来日本的强项已经正在被韩国所取代了,而且也取代了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市场的份额。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肯定会力保自己的技术研发能力、技术核心能力,并且也通过这样的案例实际上是对韩国做一个反击。
蒋丰分析说,日本的大型企业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他并不认为这次“东芝事件”是简单的商业机密泄露:
蒋丰:日本常常有一句话,翻成中国话叫做“下海”,政府官员在退休之前“下海”到这些企业里担任重要职务。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政府的政策一些背后的动因,带来了一些新的指标,还有一些新的人际关系。因此,日本的大型企业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大型企业,它是与政界、与官界有着千丝万缕的民间的大型企业。因此,我并不把它看作是一个简单的商业秘密的泄露,如果仅仅是这种市场的竞争,它不会发展到起诉的地步。
这样一来,这起日韩企业官司会不会上升到日韩两国政府层面呢?蒋丰认为,或许不止如此:
蒋丰:日本的特定秘密保护法一方面是对内的制约,实际上这些秘密日本人认为最应该防范的实际上是韩国、中国、朝鲜,现在特地选择与国外有关系的企业来拆包,是他们面对着东亚地区局势要采取动作的一种端倪,它一定会在日韩两国之间的企业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