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IT

对话黄陈宏:改革开放成就戴尔中国

杨波
2018年08月08日08:22 | 来源:人民网-IT频道
小字号
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博士在人民网视频访谈间。
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博士在人民网视频访谈间。

近期,戴尔科技集团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博士做客人民网《对话企业家》栏目,讲述了他本人及戴尔集团,与中国改革开放“风雨同舟”的故事。

在访谈过程中,黄陈宏多次强调,回顾过去20年戴尔集团在中国取得的成功,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跟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同行。政府大力支持、中国社会稳定、经济飞速发展等诸多因素叠加,成就了今天的戴尔中国。

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电子工程专业研究生,黄陈宏赴美求学、工作十多年,拿到了13项专利,再到回国历任多家跨国公司的中国区高管,在青年、中年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

恢复高考:“农家娃”成为大学生

当听到恢复高考消息的时候,黄陈宏刚刚13岁。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农村里也还没有完全开始发育”。

1979年进入高考考场,15岁的黄陈宏几乎是最小的一个考生,身边比他大了10岁的考生不在少数。比其他考生幸运的是,他不仅成功考取复旦大学,考上的还是很火爆的物理专业,“农家娃”变为当时人人羡慕的大学生。

“那时候大学录取率非常低,我在江苏农村大概是不到1%。那时候我的英文基本一塌糊涂,根本就没学。”当黄陈宏博士回忆起39年前参加高考,当年的诸多细节还历历在目。

他对当年的选择还记得特别清楚:“在学校,大家非常卖命的念书,因为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此外,他还有更单纯的初衷:“学好数理化,能够为国家做很多贡献”。

“我进入复旦以后,班上同学年龄相差很大,但大家读书都非常认真,那时我们在学校想得最多的,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物理学家。”黄陈宏回忆。

也就是这一年,大洋彼岸的美国,一个叫乔布斯的加州青年,刚刚推出了一款叫苹果Ⅱ(APPLE Ⅱ)的个人电脑,后来这款机器在80年代大规模引进到中国学校,成为像黄陈宏这样的中国学生的启蒙电脑。

“我在农村里没有听到过计算机,当第一次在复旦的实验室里,看到有一台计算机能下棋,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人民网访谈间,黄陈宏用手势描绘出当年的情景。

出国留学:追求更大的舞台

1987年,已经拿到了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的黄陈宏,决定离开上海去美国留学。

“多念好书,在国外学好,更好掌握一身本领,才能够更好报效祖国。”对于出国的初衷,黄陈宏跟当年的很多年轻人一样,不仅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更对自己的发展充满了憧憬和追求。

“改革开放之初,那时候大家都很穷。刚到美国,到超级市场一看,发现什么东西都有,基础设施也很好。”黄陈宏回忆,“而现在,跟30年前相比,你会发现美国的基础设施其实已经老旧了,而中国却日新月异。”

在黄陈宏看来,国家的发展变化带来的也是个人的价值提升。“我出去求学的时候,很少讲创新,那时候我们是要把温饱解决。而现在,中国这边谈论的是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手机支付,跟美国是同步甚至领先的。”

也就是黄陈宏出国的这一年,一个叫迈克尔·戴尔的年轻人,其初创公司的年收入达到了6000万美元。

刚刚到美国的黄陈宏还不会想到,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会跟迈克尔·戴尔先生以及戴尔公司,在中国市场“携手同行”。

入华建厂:改革开放成就戴尔中国

在美国,黄陈宏一呆就是12年,并加入北电网络(Nortel)成为一位通信工程师,拿到了13项专利。1998年,当黄陈宏带着3G通信技术回国之时,上海浦东已经从一片农村变成了浦东开发区。

也是在同一年,迈克尔·戴尔决定在中国建厂,当时他选择的城市是位于东南沿海的经济特区——厦门。

1998年,戴尔集团在厦门建立了在华的第一个生产基地和服务中心,一直到现在,这里都是戴尔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20年的发展进程中,地方政府的优质服务和大力支持,让戴尔当年的选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戴尔来讲,厦门是一个非常好的立足点,后来一点一点,戴尔也变成了厦门市的一张名片。到今天为止,戴尔的产值占整个厦门市工业总产值的10%-12%。双方之所以合作这么好,与厦门市的很多创新的手段、创新的想法、创新的流程都有关系。”黄陈宏说。

黄陈宏列举了一个让他特别感动的案例:20年前,厦门那时候的基础设施还没有现在这么好,一旦碰到停电,工厂就没法运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把戴尔厦门工厂的备用电,和厦门机场的备用电放在同一套系统,这就保证了戴尔厦门工厂的运营几乎不会受到停电的影响。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戴尔厦门工厂实现了电脑产量100万台。

2009年,戴尔在中国累计产量突破了3000万台。

回顾戴尔在厦门20年的发展,黄陈宏总结到:政府大力支持、中国社会稳定、经济飞速发展等诸多因素叠加,成就了今天的戴尔中国。戴尔的成功,就是广大外企在中国享受改革开放红利,得以壮大发展的一个缩影。

坚定同行:“在中国、为中国”

2014年底,黄陈宏履新戴尔大中华区总裁一职,获得了新的职业高度和事业起点,也见证了戴尔在中国的新一轮发展。在访谈过程中,黄陈宏多次强调,回顾过去20年戴尔在中国取得的成功,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跟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同行。

2013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而戴尔设在成都的全球运营中心投入了使用。在厦门之外,戴尔在中国又有了一个新的支点。

依托成都的区位优势,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随着蓉欧铁路开通运营,使戴尔产品从中国到欧洲的运输时间,从过去走海运的两个月减少到目前的两个星期,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2015年,黄陈宏和迈克尔·戴尔一起在上海,共同见证了“戴尔中国4.0”战略的发布。“在中国、为中国”,成为黄陈宏和他的团队,在此后几年里说的最多的一个词。

黄陈宏认为,“戴尔中国4.0”战略的发布,重申了戴尔集团对中国市场的承诺。

戴尔的工厂从厦门特区到地处西部的成都,研发与呼叫中心从上海到大连,戴尔在中国的每一个脚印,背后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印记,而近几年不断增加的投资,也是用行动强调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

“我们很明确的承诺,从2015年到2020年,会在中国继续投入1250亿美元。因为这个数字还引发过轰动,美国当地财经媒体都打电话来问,你们是不是搞错了!是125亿美元,还是1250亿美元?”黄陈宏讲了当年的一个小花絮。

回顾过往,黄陈宏用“在中国、为中国”、“风雨同舟”、“充满信心”这14个字,来概括戴尔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扎根中国: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正走在新的征程上,而戴尔在中国的未来又将怎样呢?

“今天世界500强平均寿命是15年,一个企业必须不断地跟上时代的发展。”面对未来发展这个话题,黄陈宏的话中充满了忧患意识。在他看来,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但要做,而且要做得快,否则就可能会面临淘汰。

黄陈宏介绍,在2015-2017年间,为落实“戴尔中国4.0”战略,戴尔密集的发布了各种战略备忘、服务协议、合作平台、创新产品,推出了完善混合云、智能制造、VR和人工智能四大本地生态系统。所有的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帮助企业做数字化转型。

他谈到福耀玻璃的智能制造发展和与戴尔的深度合作,假设从一种汽车品牌的玻璃生产,到另外一种汽车品牌的玻璃生产,用传统的方式可能换一个流水线要两个礼拜的时间,运用数字化转型以后,引入柔性生产技术,基本上两个小时就可以换一个流水线,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黄陈宏说:“未来,我们会继续推动几件事情:继续推动在西部的发展,继续推动互联网+,特别是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继续推动扎根市场、社会,扎根中国,我们会进一步加大投入,让我们能够把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中国的客户。”

“外资企业对中国做出了非常多贡献,中国也为外资企业提供了非常宽松、公平的竞争环境。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外资企业不断深化对华合作,在各自领域为中国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和协助。”黄陈宏总结到。

《对话企业家》特辑:

 

(责编:易潇、沈光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