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IT

中国治理中的互联网思维【4】

2017年02月14日07:2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原标题:中国治理中的互联网思维

  参与思维:

  构建公众参政新渠道

  2月10日、11日,北京市60个市级行政机关和16个区政府述职,社会各界代表220余人现场听取述职并打分评价。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会议通过“首都之窗”、“北京发布”微博等进行网络直播。

  “互联网构建了社会公众参与政府治理的机制,重塑了公众参与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公众利益诉求表达,是政府决策的重要基础。政府要为公众提供表达民意、沟通协商、合作共治的网络渠道和平台,对社会公众及时、准确地回应,满足公民网络参政、议政、督政的利益诉求。”翟云说。

  在互联网时代,从产品的研发、设计到营销,每一个环节都有用户参与。如今,这种互联网的参与思维,正在政府治理中获得越来越多的体现。

  让民众参与的基础是信息公开。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了信息公开的步骤:2017年底前,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2018年,中央政府层面实现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的全覆盖;2020年底前,逐步实现信用、交通、医疗、就业、社保企业登记监管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

  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对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作出具体部署。《细则》提出,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公众权益的重要决策,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须通过征求意见、听证座谈、咨询协商、列席会议等方式扩大公众参与。探索公众参与新模式,不断拓展政府网站的民意征集、网民留言办理等互动功能,积极利用新媒体搭建公众参与新平台。

  “政务公开和民众参与两者相辅相成,一方面,政务公开和倾听民意都让政府决策更接地气,拉近了政府和人民的距离;另一方面,民众参与政策、法律的制定,也使得这些政策和法律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减少执行过程中的阻力。”燕继荣说。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纷纷通过网站、微博、微信、APP等多种形式推进政务公开。

  自从2016年12月20日上线以来,截至2月6日,2017年“我向总理说句话”活动共收到网民留言超过183460条,短短2个月,就超过了去年活动的总量。

  民众参与热情高,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诉求能够得到回应。

  1月中旬,成都市民陈先生在乘坐地铁时,车厢内的一条广告让他不堪其扰。回家后,他以“广告内容低俗没有内涵、对广大乘客造成噪声污染”为由,向成都市网络理政平台进行了投诉。

  除了陈先生,当时还有多位市民希望撤掉这则广告。市民的诉求很快引起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1月18日,市政府领导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立即整改,今后要举一反三,管好车内环境”,广告很快被停播。

  “互联网是反映民意、引导舆论的重要平台,用好这个平台可以推动政府打造以开放、共享、互动为特征的治理新模式。”卢卫表示。

(责编:沈光倩、杨虞波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