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IT

腾讯CEO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专访

马化腾:腾讯没有哪一天是高枕无忧的

刘少华
2018年08月08日07:1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马化腾   (雷声/摄)

  5个月前,北京,100多名中外记者站在人民大会堂南厅,看着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走上红毯。

  2018年两会增设了代表通道,马化腾出现在第一场。他身材精瘦、匀称,头发一丝不乱,一身得体西装。每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这位潮汕商人都一副谦谦君子模样。

  马化腾显然有备而来。当场宣布,微信全球月使用活跃用户总数,已经超过10亿。5分钟内,在几大新闻门户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平台上,这句话已被做成标题传遍了。

  在话筒、录音笔和相机围堵中,马化腾穿过人海,艰难地迈入会场。此时此刻或许是个转折点,腾讯成为世上少数几个用户量超10亿的互联网巨头。即便放眼人类历史,10亿用户级别的平台也极为罕见。

  日前,围绕着腾讯、深圳与改革开放年代,本报记者专访了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1 怎么想到创业?

  更多的是想做产品

  “读书时,我并没想过要自己创业,那时最向往的工作是写代码,做最好的产品经理。这个念头一直没有变。”马化腾告诉本报记者。

  马化腾在深圳上大学时,常在校园里跑步。彼时若抬头望,既不会看到腾讯大厦、滨海大厦,也没有如今深圳高楼林立的天际线,校园外只有农田和农舍。唯一能预示一个商业帝国出现的,是他“那时脑子里充满了对外面商业世界的向往”。

  马化腾读的是电子工程系计算机专业,其爱好恰也在此。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他把很多精力花在了C语言的学习上,这是世界上最流行、使用最广泛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

  “腾讯五虎”——五个创始人,除陈一丹在深圳大学化学系外,三人都是计算机系的同学。而且,陈一丹与马化腾在深圳中学时就是好友。

  马化腾这样概括几人特征:“我对产品比较在行,知道我要什么,怎么实现,这方面我想得比较清楚;张志东(腾讯原首席技术官)绝对是个学霸,技术能力很强;陈一丹(腾讯原首席行政官)从政府部门出来,非常善于组建团队,对行政、法律和政府接待都很有经验;曾李青负责市场,长得派头很像老板,我们一起出去大家都叫他老板。”

  马化腾说,“连我父母都没想到,我一个书呆子还可以开公司。我更多的是想做产品,没想过开公司,领导什么人。”

  2 为何成功于深圳?

  务实创新的氛围,成就了我们的梦想

  “当时的深圳是中国最受关注,也最具争议的标本城市。那时在校园里最流行的一个词语是‘时不我待’。老师们经常教导我们说,如今是百年一遇的大时代。”马化腾感慨。“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以及深圳务实创新的氛围,帮助我们不断成长,成就了我们的梦想。”

  “深圳之于腾讯,如同硅谷之于苹果。这是一座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城市,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马化腾说,“我很感恩这个时代,同样也感恩深圳。”

  在深圳,他们成为中国第一批接触网络的年轻人。马化腾成为第一代网民,并在1995年开通了惠多网的深圳站,那时全国像这样的站点也不超过10个。风云突起之际,他在南方早早立起一面大旗。

  从南向北,各地站点上所立着的,大都是日后声名显赫的互联网精英,如丁磊、雷军、求伯君、张小龙等。张朝阳即将带着尼葛洛庞帝的2万美元回国创业,这位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的一本书《数字化生存》,预言了一个全新时代到来——“信息将成为举世共享的资源”。

  尼葛洛庞帝无法预知的是,他的名言“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它创造出来”,在中国南方的深圳,正由几个小伙子实践着。

  3 如何突出重围?

  探索路上善于接招

  “腾讯的成功是一连串偶然机会的集合,靠的是在探索路上,善于接招。”早在2002年,马化腾便曾向媒体感慨。

  毋庸讳言,中国互联网的前半段充斥着模仿甚至直接抄袭。比如,OICQ的直接模仿对象是ICQ,全世界第一款即时通讯软件。没过多久,1999年8月至9月,腾讯便两次收到美国在线发来的律师函,明确指出其行为侵权。腾讯只好将OICQ仓促改名QQ。

  如陈一丹所言,中国互联网公司皆生于草莽。然而,包括腾讯在内的中国公司,不断以微创新完成着弯道超车。

  最为直接的例子是,2005年,来自美国本土的聊天软件MSN,在向QQ傲慢宣战后,大败而归。其所未料的是,在收到ICQ律师函几年后,QQ早已超越了聊天功能,变成虚拟空间中的个性表达,语音、音乐、视频、网络游戏、在线交易无所不包。

  没过几年,微信便复制了这一壮举。从模仿移动聊天工具Kik开始,微信在不断迭代中推出了诸多创新。其中,60秒内的语音功能,成为现象级交流方式。而微信公众号平台,则已成为独一无二的生态体系。这些创新源自腾讯,为国外同类产品所未有。

  4 怎样保持竞争力?

  更民主,更多元

  “赛马机制。”问及腾讯如何在内部鼓励创新,马化腾回答了四个字。

  最著名的例子是,开发微信时,腾讯内部同时找了三个项目组研发,包括原QQ团队、成都团队、广州研究院的张小龙团队。最终,广州研究院的产品胜出。正是在特殊的机制下,残酷的社交媒体竞争还没走出腾讯,便完成了。

  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资源浪费,却也大为降低了失败的可能性。马化腾说,“在公司内部往往需要一些冗余度,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鼓励内部竞争和试错。”

  正是在实践检验中,“谁提出,谁领军”“一旦做大,独立成军”成为腾讯内部不成文的规定。QQ秀、QQ空间、QQ游戏,都不是来自顶层设计,而是业务单元自下而上的尝试。

  同样珍贵的是,非常民主的企业文化。

  “很多员工刚进来,发现我们怎么吵得一塌糊涂,到后来会发现我们只是在讨论。充分讨论后当然会慢一点,但能走得更深更远。”陈一丹回忆。

  “大家都知根知底,互相之间的互补性很强。”马化腾告诉记者,“腾讯的企业文化也得益于此,更民主一点,更多元化一点。很多中途加入的人才也能够带着创始人的心态在公司里成长起来。”

  5 是否有最难过的阶段?

  没有哪一天高枕无忧

  “腾讯从来没有哪一天可以高枕无忧,每一个时刻都可能是最危险的时刻”。马化腾向记者感慨,“我们曾几次遇到公司濒临倒闭的窘境,但最终还是挺过来了。”

  腾讯档案室中,留了些泛黄的旧报纸。旧档案里,2002年的“IT经理人商业周刊”以《腾讯与自己赛跑》为题,对这家只有4岁的年轻企业进行了深度解读。从那时起,马化腾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我们的最大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马化腾还记得,OICQ用户数一骑绝尘之际,腾讯的资金危机,竟然到了只剩1万元现金的地步,此时恰逢纳斯达克泡沫破灭……腾讯十分幸运,在6个月的时间窗口中,找到了投资者。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马化腾直言,互联网行业的变化异常残酷,没有侥幸,必须一直保持足够的敏锐度和危机感。“千亿元公司的没落是很常见的事情,我常说巨人倒下时,体温还是暖的。”

(责编:易潇、杨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