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IT

有图不一定有真相 信视频?现在P视频神器也来了【2】

2017年11月18日09:05 | 来源:扬子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有图不一定有真相 信视频?现在P视频神器也来了

视频修改软件将山洞改成心形。 视频教程截图

影视业有一帮伙计要丢饭碗了

就观众耳熟能详的特效来说,宋小煛告诉紫牛新闻记者,特效就是用来欺骗观众的眼睛的,只要能实现这个目的,手段可以根据镜头情况来决定。

“以往制作中的难点主要有镜头运动后,背景因为不同摄像机视角产生的形变,以及背景里本身运动着的物体,如云和阳光,另外如果部分背景永远处于被人遮挡的位置,不可能拼凑出完整的空背景。”宋小煛介绍,一旦这些变量动起来,就需要在后期软件中,通过场景中特征点的推导运算还原场景实拍时摄像机的真实运动轨迹,而这些复杂的工作以后也许只要动几下鼠标就可以搞定。

而以往,影视后期剪辑人员可能需要动用多种软件技术来完成这些制作,包括平面软件,特效合成软件,三维软件,调色软件等等。

“这个软件可以说即将解放我国大批影视‘民工’。”宋小煛也向记者表示,擦除场景里的人物往往需要每一帧进行修补,每秒24帧图片耗费的工作量十分巨大。我国影视行业经常出现由于前期准备不充分,而需要后期来弥补的事,大大增加后期工作量,降低效率。“很多从事抠像的后期人员都被称为影视民工,技术的飞跃终于能够弥补这一不足了。”

问题来了

1 视频证据修改会不会影响判决?

江苏法德永衡律师事务所曹彧律师告诉记者,视频证据要分为刑事和民事两种。“刑事这块取证非常严格,一般来说案件的侦破过程中都是公安机关调取监控录像,而且是多个视频证据,比如当事人进入一个场所,在电梯里、房间里是什么状态,是一个持续性的状态,旁人想要从中做手脚几乎不太可能。”曹律师介绍,民事案件中可以自己提供证据,但是也比较苛刻,首先取证要合法,如果案子装监控来摄像取证,本身这个过程就有问题。“民事诉讼中提供视频的在实际中并不多见,从法院的角度来说,视频也不是铁证,因为本身就可能有表演的成分,哪怕是借钱交付款、现场点清,仅凭一段视频也不能证明。”曹律师还提到,在取证过程中,如果一方以隐蔽方式拍摄或者录音,能够成为证据的部分也非常少,因为多数人不知道哪部分内容是可以采信的。如果对话中出现以诱导、哄骗等方式让对方说出的话,并不能成为证据。

“另外,如果对方提供了一个视频证据,你认为是虚假的,可以申请第三方专业机构鉴定。我认为只要有软件能改动视频,不可能不留下任何痕迹的,肯定能鉴定出来。同时如果取证合法,双方共同录了视频来留下证据,鉴于以后如果视频可能会存在被修改的可能,最好也像合同一样一式两份,双方分别保管。”曹律师认为,视频证据本身在法庭上有着非常严格的条件,加之修改一定会留下痕迹,鉴定机构也会保障真实,所以担心视频技术提高,能将嫌犯或者凶器在视频中“抹去”其实是多余的。

2 视频修改能否骗过技术甄别?

从视觉的角度来说,图片和视频一样,如果造假精确到了单个像素的程度,人眼或技术手段都无法判断真伪的,不过要真的做到天衣无缝几率仍非常小。一般来说,图片角度不好或者分辨率不高的视频,作伪相对来说还容易一些,如果是高清视频,要做到让人完全无法察觉的作伪比较难。

宋小煛认为,判断一段视频是否加工过,就如同前面所说的视频特效,要看这个视频具体的背景、修改了哪些东西。比如在一段监控视频中抹掉一个在摄像头前走过的人,就能做到比较精致,因为背景和摄像头都没动,这种消除是人眼和技术手段都无法检测出来的;但如果在光线复杂的红绿灯路口的监控中,改掉一辆迎面开来的汽车车牌,这种修复即使是使用了Adobe的新技术,也一定能在逐帧的观察中发现蛛丝马迹。

如果通过肉眼观察不保险,还有什么途径辨别真伪呢?资深软件专家告诉记者,无论是图片还是视频,除了我们用眼睛看之外,还有很多技术手段可以加以鉴别,例如对构成视频的原始数据来分析,如果进行了涂改可以在原始信息上发现蛛丝马迹。另外除了视频本身的“身份”信息,还可以用一些其他的技术手段,比如对图片的UI底色分析等等,相信在刑侦过程中这些都不是问题。(记者 刘浏)

(责编:魏欣宁、连品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