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屡现“霸王单” 临时号叫车坑苦了网约车司机【3】

律师说法
平台有监管义务 对损失要担责任
法律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 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情节严重可能涉嫌侮辱罪、诽谤罪,如果造成严重后果,对方可以向法院请求判决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实际生活中像周俊和小冉收到辱骂短信和电话的人虽不在少数,但都是回拨无主、追溯无名,加大了追责难度。
昨天,北京中关律师事务所主任李青山告诉北京晨报记者,用临时号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严重的侮辱、诽谤、诈骗本身就是违法行为,不管是面对面,还是用自己电话号码、临时号码,违法事实都是无疑的。
此外,李青山律师强调,提供临时号的软件平台应该对监管不法用户担起第一责任,“平台提供技术服务,就要为平台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有责任善意提醒和警告用户合法合理使用的义务。此外,一旦有用户由于平台的这种服务遭受到了损失,不论是针对受害者本人还是司法机关,平台都有责任追查到用号人的义务。如果追查不到,这属于平台监管的‘失控’,还应该对受害者所受的损失承担责任。”
记者手记
技术漏洞当用技术补
不论是金钱受损的网约车司机,还是被莫名辱骂的普通市民,无端受损与受辱,气愤之余更多却是无奈。情节轻微没造成所谓恶劣后果的辱骂、恐吓并不涉及违法,警方很难介入调查。随便逃个单占100多块钱的便宜,也很难找人讨回公道。因此,受害者大多忍气吞声,激愤过后也不予追究。或许也正因此,一些人才愈加胆大妄为,被滥用的临时号更肆无忌惮地出现在普通用户的手机上。
本来以“防骚扰”为目的出现的软件,初衷是好的,甚至多数时候效果也是好的,但架不住总有些人脑洞大开,想出了歪主意。
出现了调查中所涉及的问题,相关企业不妨反思一下,如果自己的服务不能“避害”,甚至已造成潜在而广泛的骚扰事实,那么其存在的意义是否也应被质疑一下?
我们相信绝大多数用户是有消费信用的,但是利用技术漏洞占便宜者也不能杜绝,问题是如何防范。
技术无罪,但监管不能放松。律师已经说了,软件平台应对不法用户负第一责任,甚至要为后果承担责任。记者认为,相关企业应该在应用设计和监管上尽责尽责、严格把控,而不能用简单的“用户守则”条例寄希望于用户自觉。技术导致的使用漏洞,一定也能用技术手段堵上。
当然,一旦发现了平台漏洞,对于不法用户的惩处也绝对不能滞后,更不能手软。同时,平台企业包括滴滴等厂商,对受害者的举报应引起足够重视,给自己旗下的司机出头,为无辜受损的服务者撑腰,不妨潜心收集一批证据,择机与电信服务商通力合作一把,找到那些占便宜上瘾的临时号使用者,曝光一批,顺便建立“黑名单”制度,把投机者钻漏洞的想法扼杀在萌芽之中。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