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IT>>国内

打开算法“黑盒子” 是向全社会释放红利

2018年01月17日13:30 | 来源:中国网
小字号
原标题:打开算法“黑盒子”,是向全社会释放红利

  “算法”已成热词。

  《未来简史》作者赫拉利,就有个大胆的论断:生物就是算法,生命就是进行算法处理;人类将环境参数作为输入数据,经过认知能力的处理,输出感受和决策等数据,从而决定了我们的喜怒哀乐以及行动。这只是基于数据主义的概念转译。

  但毋庸讳言,作为智能技术的算法,确实已深度嵌入人们的生活。

  当下,算法分发已是搜索引擎、浏览器、资讯客户端等互联网产品的标配。

  那,“算法”究竟是什么?

  1月11日,今日头条以分享交流会的形式,首度对外公开了自己的算法原理。这是国内互联网企业公布算法原理的首例。

  今日头条资深架构工程师曹欢欢博士,在现场详细介绍了算法模型设计维度与策略,包括如何在线训练大规模推荐模型,典型召回策略的设计方法,多目标如何融合等核心问题。以及今日头条的内容安全机制及相关举措,并公开了风险内容识别技术以及泛低质内容识别技术。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此举聚拢了无数眼球。而这背后,则是一个行业“独角兽”对肩上责任的主动认领,这份责任指向对整个行业发展层次的拉升,对技术红利增量的供给。

  将“独门绝技”拆解给外界看,挺需要魄力

  首例意味着没有先例。为什么公开算法原理方面没有先例?究其原因,是算法历来属于企业机密。对很多以算法立身的企业来说,这属于“核心技术”,也是竞争力之源。

  正因如此,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型产品,在“算法信息分发”应用上堪称一骑绝尘的今日头条,能将算法原理对行业、社会公开,难能可贵。

  正如有些人说的,算法原理之于今日头条,就相当于七十二绝技之于少林、太极拳之于武当,是“独门绝技”。

  将“本门绝技”亮给外界看,犹如把独家“秘方”公布给其他“厨师”,没点魄力不行——要知道,台下很多都是一线互联网公司算法工程师、技术大拿。郭德纲同志老说:同行间才是赤裸裸的仇恨。将算法原理“一招一式”都拆解给他们看,“心够大”。

  例如在现场,京东的工程师提问:“做算法推荐,如何在符合用户兴趣之外给用户创造惊喜?”曹欢欢回应称,这是今日头条做了两年的事情:“干预模型非常难。你先画一个兴趣图谱,根据用户的兴趣图谱的覆盖度去探索从来没有探索过的东西。我们甚至曾经做过指标体系的图象,实际发现不够好,这块的帮助确实没有那么大。”

  可以说,今日头条开行业风气之先地公开算法原理,着眼的本就是大格局,而非一己一时之得失:这次公开,既是释疑,旨在消除不少人对算法的误解与歧见;也是问诊,冀望更多人给现有的算法模型挑刺、建言,以裨补阙漏、改善算法。

  公开算法原理,是释疑,是问诊,更是赋能

  如今,虽然很多人都在跟算法驱动的技术打交道,但对算法并不了解。不了解所以也就有了误解。有些人觉得,算法就是“机器说了算”,是机器引导人而非人引导机器;有些人认为,算法就没有价值取向,只围绕流量转;还有人直言,算法开启的是潘多拉的魔盒,而不是阿里巴巴的宝库。

  这些误解可以理解,作为企业也有责任去矫正那些偏颇认知。事实上,算法完全可以优化设计,来克服推荐的“准”和信息茧房的矛盾;算法也有价值观,可以将“有意思”和“有意义”结合。

  正如今日头条副总编辑徐一龙在现场说的,算法也是一种“法”,都是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方法,达成预期的一种效果;算法和法律法规一样,如果施行得好,都很高效,也都要求透明。此次交流会中也讲到,今日头条会不断纠偏,设计、监督并管理算法模型,并建立了内容安全机制及相关举措,有着风险内容识别技术以及泛低质内容识别技术。也就是说,其“算法分发”模式也有价值介入,而非一切交给机器。

  就此看,将算法原理公开,也是一种技术释疑。让公众增进对算法本身的了解,消除许多疑虑。

  将算法原理公开,还是一次开门听诊。人无完人,技术也是。算法技术培育至今,离彻底成熟仍有距离。通过技术公开诊断问题、征询意见,也能通过外部力量推动内部变革,更有力地改进算法。

  算法也是“法”,法者必须与时俱进,算法也要适时改进。“算法分发”变以往的“大海捞针”式信息获取方式为“私人定制”模式,让信息供需匹配来得更及时,接下来,如何将满足个性化细分需求和实现有价值的信息引导,进而更高效地为用户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值得探讨。

  将算法原理公开,更是一种技术赋能。今日头条是国内极具代表性的信息流平台和技术公司,其模式也被很多后来者借鉴,而身为领跑者的它,则成了这类企业中名副其实的“独角兽”。

  就像班级里的“学霸”帮助同学,是比独善其身更高的境界,独角兽做大了赋能同行及其他领域的“小伙伴”,在帮助别人中成就自己,也是更好的路径选择。

  所谓赋能,就是说从行业领跑者变成“高速公路”搭建者,通过技术和其他资源的开放,去帮助其他企业等成长、发展和获益,实现“你好我好大家好”。

  国外有学者将企业分为两种:一种是线型公司(Pipeline),就是自己冲上赛道;另一种是平台型公司(Platform),主要链接核心价值的创造者和用户两端,它们通常是网络技术公司,轻资产经营,对海量讯息资源串连。这类平台型企业,要做的就是对平台上企业的“赋能”,而不是跟它们赛跑。

(责编:易潇、杨虞波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