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IT

多家互联网企业否认侵犯隐私 为何和用户感知差异大?

吴涛
2018年01月09日07:35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小字号
原标题:多家互联网企业否认侵犯隐私 为何和用户感知差异大?

  近来,微信、百度、今日头条等多家互联网企业平台被指侵犯用户隐私,但是均遭到上述企业否认。一时间,用户隐私安全问题受关注,企业采用用户的信息界限在哪?在企业、用户各执一词的情况下,用户的隐私安全又该如何保证?

  资料图。今日头条的logo。中新网吴涛 摄

  涉嫌侵犯用户隐私事件频发

  近来,多家互联网企业被指涉嫌侵犯用户隐私。1月1日,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在某论坛上表示,马化腾肯定天天在看用户的微信,并认为这样很容易暴露商业秘密。另外,今日头条,还有包括已永久关闭的水滴直播均被指涉嫌侵犯用户隐私。

  百度近来也卷入涉嫌侵犯用户隐私的风波中,2017年12月11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百度公司涉嫌违法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及相关问题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

  这些质疑或并非空穴来风,据报道,很多网友有切身体会。有网友反映,“和朋友聊天讨论西餐厅,今日头条马上给你推送西餐相关的广告和资讯”。南京市的贾先生称,“我有一次跟朋友聊到白蚁,打开某浏览器后,出现了灭白蚁的广告。”

  资料图: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分享百度布局移动互联网的经验。中新社发 熊然 摄

  企业、用户为啥各执一词?

  记者注意到,在是否窃取用户隐私这件事上,基本上都是企业和用户各执一词。比如微信回应,“我们没有权限、也没有理由去‘看你的微信’”。今日头条也称,从技术上看,目前声音信息的处理,也远达不到通过麦克风去获取个人隐私的水平的用麦克风窃取。

  百度被江苏消保委起诉后回应,媒体报道里提及的“监听电话”,百度的手机应用没有能力、也从来不会申请这一权限。百度还表示,百度相关应用获取地理位置、获取短信、通讯录等授权,都是在合理使用范围内的。

  为什么企业回应和用户感知差异这么大呢?猎豹移动安全专家李铁军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侵犯用户隐私案件往往都是取证难,从目前媒体报道来看,很多都是用户自己感觉到的,还缺乏实证证明。

  资料图:微信应用越来越广泛。中新网记者 金硕 摄

(责编:沈光倩、杨虞波罗)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