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富士康“霧小腦”助推“新制造”
人民網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 劉陽 實習生張歡歡)上周,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落下帷幕,在大會期間,富士康集團創始人郭台銘先生在烏鎮現場接受了人民網的採訪,暢談他對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的看法,並詳細介紹了富士康帶來的新概念“霧小腦”。
談起過去這一年制造業和互聯網有哪些更進一步融合的時候,郭台銘說:“從今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我們就可以注意到,商業互聯網開始慢慢走向工業互聯網。從馬雲演講中提到的‘新零售之后,新制造是關鍵’來講,新零售走到新制造中,新零售就是商業銷售互聯網,而新制造就是工業互聯網。2018年的實體經濟,讓工業互聯網變成了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任何一個互聯網都是在收集很多大數據,消費互聯網收集的是用戶大數據,而制造互聯網收集的就是制造過程中的大數據,這兩個大數據有很明顯的區別。消費互聯網大數據是一個模糊的數據,是在銷售過程中會根據不同人的不同喜好進行數據分析整理得出,但數據會發生變化。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則不同,無論是制造飛機、船舶還是其他產品,它的數據都需要精確,否則在制造過程中就會出現問題。所以說,消費互聯網的大數據是一種猜測,工業互聯網則是你自己產生的大數據,是在工業制造過程中得出的精准大數據。在數據產生會有一套分析分類分優的過程,也就是說在工業制造過程中,我們會知道哪個步驟有問題,哪些產品有問題,所以說這些大數據是經過內練的。因此,我們制造工業大數據的優點就是不牽扯任何隱私, 這些大數據不一定要對外公開,因為它是每天我們上百萬台機器給他們聯網起來,再跟人相聯。”
“新制造”這個概念在過去的一年中迅速升溫,成為和“新零售”並駕齊驅。談起富士康如何將“新制造”融合到整個企業運營中時,郭台銘說:“我們知道,騰訊是將人與人之間進行聯網的平台﹔阿裡是把人(消費者)跟物(商品)相聯的平台,並不制造產品。對富士康而言,人是‘生產者’而非‘消費者’ ,生產者將要做的事情、要做的產品和要做產品的過程中需要的設備整個結合起來,所以富士康是人(生產者)與物(生產工具與產品)的結合。如今,富士康正努力推進人工智能,將制造過程中的部分環節用機械或自動化取代,所以富士康正在積累大量的制造大數據,這些大數據會給富士康產生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如今,富士康把人工智能需求的數據放到雲端,經過技術加工產生我們下一代的人工晶片,可以用來控制富士康的智能設備。”
今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富士康帶來了一個在雲計算“雲大腦”概念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出的新概念“霧小腦”,談起這個新概念,郭台銘說:“因為雲計算來回處理數據太慢了,所以我們就設計了一個‘霧’的概念,可以進行霧計算,‘霧小腦’。霧小腦本身數據積累的足夠多,就可以產生了一個‘小腦’。比如攝像機有人工大數據的話,這個機器自己會調整。所以說,‘傻瓜相機’不是說機器傻,而是用它的人不需要動太多腦筋,因為機器自己會調整。所以我們現在發展智能設備,就是要將人工智能技術與設備相融合,把我們用到的核心設備都智能的連接起來,包括設備本身以及設備生產所需要的材料,就會產生有用的大數據。經過部分處理就會變成精准的小數據,這些小數據再經過我們的專業知識處理后再加上人工智能的方法,就會產生可用的信息。我們的最終目標就是把人從重復繁重的工作中取代出來,這就是我們的‘新制造’。”
在“新制造”的發展路徑上,郭台銘和他的富士康並沒有“獨自前行”。在不斷前行中,富士康努力協助更多企業共同推進“機器換人”的大潮,加速擴張未來中國的“新制造”版圖。“如今,富士康企業遍布全國,深圳的團隊主要是研發為主,而在河南、四川、重慶等地都有富士康的工廠。”回憶起2017年5月份總理參觀富士康的工廠時,郭台銘說:“總理希望我們多發展全部機械化、無人化的‘關燈工廠’也希望我們的‘關燈工廠’的技術能夠對其他中小企業開放,因為中小企業面臨轉型升級。我認為目前升級中國的中小企業競爭力是刻不容緩的。在升級過程中就要用到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已經在實體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數字經濟跟實體經濟的結合,就是工業互聯網。富士康希望把企業累積了40多年的經驗,有幾百萬台甚至上千萬台的設備連接的經驗,包括數據都對中國的中小企業開放。富士康不是做民生產品,而是做電子產品、做消費型產品,所以富士康的經驗對傳統的服裝業跟傳統的機械業、甚至智能建造的建筑業等跨領域行業平台都能起到升級的作用。而且富士康分享的數據是富士康自己在生產制造過程中積累出來的,沒有侵犯隱私的問題。它不是個人的隱私數據,它是物聯網產生的數據。此外,目前中國許多中小企業因為規模等原因導致數據量不足,數據不精准,採集方法少,而經過富士康萃取出來的數據可以讓縮短這些企業的升級時間,實現共同進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