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吳晨光:網絡文化傳播中算法的跨國應用

曉梅
2018年11月09日08:17 | 來源:中國網
小字號
原標題:一點資訊吳晨光:網絡文化傳播中算法的跨國應用

  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之光博覽會日前在浙江烏鎮拉開帷幕。11月8日上午,“文明互鑒:網上文化交流共享”分論壇如期舉行。中央網信辦副主任高翔,共青團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汪鴻雁,與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知乎創始人兼CEO周源,全國政協委員、霍英東集團副總裁、亞洲電競協會主席霍啟剛,一點資訊總編輯吳晨光等領導、嘉賓悉數到場並發表了主題演講。

image.png

  吳晨光在論壇上以“網絡文化傳播中算法的跨國應用”為主題,向到場嘉賓介紹了一點資訊核心算法技術在國際市場的實際應用。他透露,一點資訊的海外版資訊客戶端News Break同樣使用了千人千面、算法分發的產品模式,通過“興趣引擎”技術可以快速了解不同用戶的深度需求。2017年中旬,News Break總活躍用戶超過350萬。

  “內容的交互,是文化互鑒的基礎。但如果考慮到怎麼樣輸出更能被對方接受,怎麼樣的互鑒的效率更高?這就涉及到對用戶的了解上”,吳晨光總結,算法和人工智能的核心,就是能夠深入了解用戶的需求,一點資訊獨創的“興趣引擎”則加深了這一點。如此,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以下為吳晨光演講全文:

  2013年8月,北京中關村一座破舊的居民樓裡,從美國硅谷歸來的鄭朝暉博士,將一款新型APP——一點資訊推出上線。從此,一點資訊開啟了新時代,把資訊閱讀從千人一面的時代帶到了千人千面。歷經5年發展,它的每日活躍用戶(DAU)已經超過6500萬,小米、鳳凰、OPPO等先后成為其股東。

  “聰明絕頂”的鄭博士並不滿足於國內的成績。2015年5月,他又回到美國,創立了資訊客戶端News Break。2017年中旬,News Break總活躍用戶就已經超過350萬。

  News Break同樣使用了千人千面、算法分發的產品模式。即:先有用戶畫像,再去匹配相應的文章。用通俗的話講,就是根據你在APP裡的行為——比如點擊、評論、分享、收藏以及搜索、訂閱等,判斷你喜歡什麼內容;然后再投其所好,推薦相應的內容給你。相對於傳統媒體及PC端,這種分發模式是顛覆性的,如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

  通過這種方式,News Break迅速捕捉到了美國用戶的畫像,並根據此推薦內容,獲得大量用戶的青睞。所以,在蘋果推薦的優質APP排名中,能屢屢位居前列。但在繼續深入的探究中,News Break的算法團隊也發現:中美用戶的閱讀習慣也有一些差別。特別是中國的用戶,不太會主動把自己的興趣愛好表達出來,也不太願意在客戶端上進行搜索、訂閱。

  而這導致給他們推薦的內容大多是“爆款”——也就是大多數人都喜歡的,比如娛樂新聞和社會新聞。而美國人是相對積極的,願意主動把自己的某個愛好說出來,願意在客戶端上進行搜索和訂閱。所以,News Break通過“興趣引擎”的技術模式,可以很快了解某一個用戶的深度需求——比如高爾夫、馬術、帆船。最終,News Break將自己定位為“keep people updated with their deep interests”。翻譯過來,就是探求用戶的深度需求。

  為了滿足用戶的長尾、深度需求,News Break也正在建立屬於自己的、美國本土“自媒體”系統。2012年8月,自從微信公眾賬號的功能上線后,中國已經有超過3700個自媒體,每天發文不計其數。微信、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網易等平台,先后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自媒體系統,可以隨時注冊賬號並發文。這又滿足了千人千面分發的客戶端以及社交媒體的大量用戶閱讀需求。

  運用自媒體進行表達,其實已經構成了一種網絡文化,就如同中國網友的“跟帖文化”一樣。中國最早的自媒體——也就是“博客”,其實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美國的影響。這就是兩國之間互聯網交流的產物。但因為國情的不同,大洋彼岸的博客注重於“政治新聞”,而中國的自媒體包羅萬象。因為有了對用戶數據、用戶畫像的分析,News Break的編輯們也就知道去找什麼樣的內容、拿到多少內容,調動作者生產這類內容,以達到內容生產和內容分發之間的平衡。

  大約在10年前,智能手機開始進入中國時,我們的APP基本是靠C2C模式——Copy to China。而在今天,中國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最發達的國家,大量APP出生之后,開始走向CFC——Copy from China.一點資訊的國際化,輸出的主要是技術;快手等APP的國際化,又輸出了小視頻內容。

  內容的交互,是文化互鑒的基礎。但如果考慮到怎麼樣輸出更容易被對方接受,怎麼樣的互鑒的效率更高?所以,這就涉及到對對方用戶的了解上。算法和人工智能的核心,就是能夠深入了解用戶的需求,“興趣引擎”則加深了這一點。如此,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才能真正落到實處。(作者:曉梅)

(責編:易瀟、楊虞波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