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IT

中国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农村信息服务帮了大忙!(聚焦网络扶贫③)

本报记者 彭训文
2020年12月04日08:2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在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税务局办税大厅,税务人员帮助涉农企业工作人员查询纳税信用等级等信息。
  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摄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医生通过远程医疗为该市延寿县贫困户提供诊疗服务。
  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摄

  基础金融服务走进千家万户、远程医疗让群众不出远门看病、大数据使扶贫工作更精准……移动互联时代,信息服务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中央网信办副主任杨小伟近日表示,经过4年多建设,中国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远程医疗实现国家级贫困县县级医院全覆盖,全国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9.2%。

  

  家门口就能存取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进乡村,贫困地区村民在家就能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农信普惠金融服务点帮我解决了大问题。”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青山苗族乡大林村村民孙维光老人已过九旬,如今需取养老保险金时,只需带卡到自家房门斜对面的农信普惠金融服务点就能取到现金。

  “金融服务便民点就像一个微型银行。”负责管理服务点的当地村民杨显兴说,服务点能为村民办理小额取现、转账汇款、代理缴费等相关业务。此外,服务点还能缴纳社保,省去了村民到县镇网点的奔波。

  如今,越来越多像贵州这样的省份实现了行政村金融服务“村村通”。统计显示,全国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已达99.2%,基础金融服务进乡村,让老年人或偏远地区农民群体享受到了与城市居民均等的金融服务。

  2016年,中央网信办等三部委印发《网络扶贫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信息服务工程。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等信息服务,就是该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多方合力搭建一县一平台、开通一户一终端、形成网络扶贫队伍等,并整合金融、教育、医疗、社保等资源和服务向贫困地区延伸,中国已基本建立起网络扶贫信息服务体系。

  远程医疗铺就“健康路”

  看病难、看病贵,是困扰很多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大问题,有的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组织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新模式。

  “过去我既怕得重病,也怕交通不便耽搁看病。现在不出镇子、不花钱就能在三甲医院‘看’病。这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今年64岁的黄维兰是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一名贫困群众,患有乙肝、肝硬化、失血性贫血(重度)等病。由于病情较重,无法长途跋涉。

  通过远程医疗平台,老县镇中心卫生院与安康市中医医院、平利县人民医院、平利县中医医院等建立远程诊疗联系,让黄维兰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来自三甲医院的最佳治疗方案。目前,陕西已完成10个市、96个县域的远程云平台全覆盖,连接超过2万家医疗机构,全省因病致贫户较开展健康扶贫工作前减少13.8万户。

  在全国,远程医疗已实现国家级贫困县县级医院全覆盖。一些地方利用“互联网+医疗健康”探索健康扶贫新模式,将人才下沉到基层,将疑难杂症及危重患者上转,形成“基层首诊、疑难上转、康复回家”的医疗模式,实现互联网与健康扶贫相结合,让贫困群众住院、报销及补偿领取更加方便。

  大数据让扶贫更有“数”

  贫困人口因何致贫?区域性贫困有何特点?扶贫政策如何对症下药?要回答好这些问题,需要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息支撑,推动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在重庆,以前识别一个贫困户,要经过多个步骤程序,耗时约1个月。如今通过运用“渝扶贫”APP,贫困户资料填报、审核在线上就能完成,信息实时更新,帮扶更有针对性。今年8月,重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基本建成,实现了对贫困户动态信息、产业项目、扶贫资金、帮扶过程的全流程实时监督。

  近年来,多地建成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推动“互联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如贵州省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打造的扶贫云平台,运用大数据手段实现对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乡镇、贫困县的动态监测,为制定精准扶贫措施提供参考。浙江省、湖北省通过构建面向农村的电子政务平台,提高办事效率,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服务下移”。

  在建设统一的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方面,全国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功能不断完善,横向逐步实现与残联、住建、人社、教育、民政、公安等部门数据常态化交换,纵向逐步实现与各省扶贫机构建档立卡数据联动运用。

  中央网信办副主任杨小伟透露,接下来,中央网信办和有关部门将开展大数据监测,精准识别返贫风险,加强协调联动,深入挖掘互联网的潜力和优势。

  专家表示,应继续加快建设“全国一张网”的大数据精准扶贫系统平台,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利用大数据精准扶贫提升扶贫绩效,促进大数据与扶贫脱贫工作的深度融合。

(责编:赵超、赵竹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