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数字服务的便利(金台锐评)
对于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应注重考虑特殊群体的需要,让“温度”化为“制度”,把“鸿沟”变成“红利”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期间,江苏无锡火车站为老人等无法出示健康码的旅客开辟了专门服务通道,被大量网友点赞。近年来,数字应用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样貌,特别是疫情防控的需要,更为这一趋势按下“加速键”。与之相伴而生的是部分老龄群体面临“数字鸿沟”难题,这也引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不少人的父母、长辈都可能遇到过这样的困难:想念子女了,琢磨着买张火车票去大城市看看孩子,可虽说如今上网订票再便捷不过,不少老人却发现回回都要有年轻人在身边手把手教;超市的自助结算越来越普及,传统的人工结算通道就逐渐少了,这对于不习惯手机支付的大爷大妈来说,每天的出门买菜有时也挠头;大家网约车用得多了挺方便,可是有不少老人不会用打车软件,如今只靠在街头拦辆出租车,可比以前难了不少……事实上,眼看着自己身边的生活正因为数字技术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可发现这些便利对自己来说却成了负担,许多老人的心里都难免有些着急。
因为不会使用互联网应用,不少老人的生活正在渐渐与年轻群体拉开差距。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对互联网的陌生不仅使得老龄群体难以获得更及时有效的防疫信息,更无法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出行、购物等服务便利。这种横亘在代际之间的“数字鸿沟”现象,已经体现在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信息时代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国家统计局网站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7.9%;但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而其中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仅10.3%,显然这其中存在着一定的落差。
数字化生活,更应该倡导年龄包容的风尚。部分老龄群体在适应数字时代上的吃力,一方面是因为使用技能缺乏、文化程度限制或设备不足,另一方面许多数字产品在设计中忽视老年人需求也是重要原因。我们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在线上线下日趋融合的当下,从立法规划、政府决策到产业发展都应该着眼长远,要充分保障老年人的社会需求、权利和尊严,而不光把目光停留在年轻人身上。普惠的数字技术应该促进包容、多元,这也是建设一个老年人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兼顾消除老龄群体参与家庭、社区、社会生活的种种障碍,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便捷、多彩、温暖的社会环境。
数字没有温度,但数字背后的社会却可以有。在终生学习已成生活方式的今天,我们不必过分突出老龄群体适应数字时代的困难。但全社会都应当及时重视起这个问题,或者在制度设计中注重考虑这些特殊群体的需要,从而让“温度”化为“制度”;或者竭尽全力帮助老龄群体填平“数字鸿沟”,真正把“鸿沟”变成“红利”。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29日 19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