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IT

芯片断供 华为寻路“满天星光”

郜小平
2020年09月18日08:11 | 来源:南方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芯片断供 华为寻路“满天星光”

  9月15日,相关禁令没有延期信息,至此,台积电已停止为华为代工生产麒麟芯片,高通、三星及SK海力士、美光等都将不再供应芯片给华为。这意味着,华为芯片断供正式生效。

  但对华为来说,这并非没有心理准备,华为更没有丧失斗志,而是继续在困境中求生存,按照既定的计划前行。只不过,对外界来说,“无芯可用”的华为将何去何从?

  实际上,除了最拿手的硬件产品,一个以软件服务为主的生态版图已悄然在华为扎根。

  尝试构建芯片自主供应链

  “无芯可用”后的华为,今后业务将如何开展?

  华为终端公司一名前高管向南方日报记者透露,目前受影响最大的是占据营收半壁江山的手机业务。不过,手机利润率并不高,对华为不构成致命打击;运营商业务贡献了大部分利润,这些基站遍及全球,后续也需要运维服务,替换华为设备的成本非常高,因此这部分业务可继续保障华为的生存。

  无法使用自研芯片,还有一个办法是转而寻求芯片厂商。不过,这条路目前也并不被允许。但高通、联发科等厂商也在积极争取供货。比如高通、联发科等就表示,“已经依照规定向美方提出申请,静待美方审核中”。这为芯片供应提供了一线希望。在消耗存货的时间里,也留给了华为斡旋的空间。

  “对华为来说,就像一架千疮百孔的飞机,但它依然还能飞。”第一手机研究院院长孙燕飚说。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信息交流部主任任振川表示,这也给中国半导体产业提了一个醒,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的芯片技术要尽早追赶。

  坚持长期主义,华为已经在尝试构建芯片自主供应链。不同的是,华为的芯片产业链建设不能只依靠自己,可以通过收购、参股、联合等方式来实现与其他企业共同建设。而截至目前,华为旗下哈勃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已出手投资了10多家半导体相关企业,打破了此前“不做应用、不碰数据、不做股权投资”的“三不原则”。

  向技术平台服务商转型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即使没有芯片,华为也并非无路可走,而是开启了一个新的“软硬件双线作战”。

  Gartner研究副总裁盛陵海认为,在最近举行的2020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宣布鸿蒙操作系统(鸿蒙OS)开源,其实这也预示着华为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即向技术平台的提供商转型。

  具体来看,借助鸿蒙OS与麒麟芯片强大的研发能力,将这些技术开源出去,并不需要生产硬件。

  在服务器领域,华为已经先行一步。此前,华为宣布,将自己构筑了十多年的操作系统(openEuler)、数据库(openGauss)、数据虚拟化引擎(openLooKeng)开源出来,向全产业合作伙伴开放共享华为在基础软件的技术积累。

  华为鲲鹏计算领域总裁张熙伟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就表示,华为专设了整机合作运营部,派出大量工程师去到企业研究所和工厂驻点,跟伙伴紧密合作,共同打磨产品质量,“以前华为是自己做产品,现在要使能伙伴做产品,产品做出来了还要帮助伙伴打开市场。面对角色转变,说易行难”。

  2020年中国移动服务器集采的项目中,鲲鹏技术路线获得近2万台服务器采购,占整个集采的70%份额。在整个鲲鹏采购空间中,合作伙伴的服务器获取了近70%的份额,华为自有品牌的TaiShan服务器只占较小比重。

  目前,华为移动生态涵盖三大领域:鸿蒙OS,位于系统层面;HMS,属于服务层;再往上一点是开发者套件。三者对应谷歌的“三件套”,即安卓系统、GMS(谷歌移动服务)、服务套件(谷歌搜索、YouTube、谷歌地图、Gmail)。

  “如果禁令持续下去,华为不一定要坚持生产硬件,可以转而投向提供技术服务。”盛陵海说。

  在手机等硬件技术愈发见顶之下,生态的黏性也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华为也在打破“硬件”公司的标签,成为一家软硬一体的生态公司。

  转向物联网新赛道

  在手机芯片被卡后,华为正在寻找IoT(物联网)新赛道。其实,手机只是鸿蒙的一个重要场景,它的征程还在IoT领域,这也是华为反复强调的鸿蒙特性:全场景。

  随着鸿蒙OS2.0开源程度的加深,事实上,这款操作系统不仅适用于智能手机,而且将适配平板、电脑、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等多终端设备,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鸿蒙系统已经和美的、九阳、老板等家电厂商达成合作,陆续会有搭载鸿蒙系统2.0的智能家居设备面世。此外,华为HiCar已合作超过150款车,2021年计划预装超过500万台车。

  此时推出分布式的操作系统,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当前,5G网络建设大幕正在全球范围内开启,基于5G广联接、高带宽、低时延的5G网络给产业带来的最大机遇是万物互联,海量的设备接入不仅需要更强的网络、更快的芯片,也需要更加个性化、更加智能化、更加安全的底层OS来支持。也就是说,IoT是华为切入全场景操作系统的一个角度。

  【延伸】

  “最大芯片收购案”在即

  全球科技企业或转寻替代方案

  在华为寻求新的生存方案之时,全球科技企业也收到一份倍感不安的消息。

  9月14日,芯片巨头英伟达(NVIDIA)宣布,将以4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软银旗下的芯片设计公司Arm。一旦成功,这将是芯片行业有史以来最大收购案。

  英伟达自身超高算力与Arm生态结合有非常大的想象力,但也引起了外界的担忧:芯片架构的生存之道一般是“中立策略”,Arm只授权芯片设计方案,并不生产或销售芯片,因而可以将技术卖给其他公司而不存在竞争;收购之后,恐怕也会引起苹果、三星等大型公司对新格局产生敏感的反应。

  或进军CPU引发“双英”较量

  因该收购案感受到最大压力的,可能是英特尔。

  英特尔从1971年推出首款4004处理器后,全球超过九成服务器芯片市场都建立在英特尔x86架构上,其在PC市场一直处于绝对的霸主地位。

  时移世易,在移动互联时代,特别是云计算的爆发,需要向功耗低、微服务转变,Arm架构的芯片很快统领了移动市场的份额,现在Arm芯片正在朝着PC、服务器等原属英特尔x86系统的领域进展。前段时间,苹果宣布与英特尔“分手”,在其Mac电脑上专用Arm架构的自研芯片正是这一趋势的一大表现。

  英伟达与Arm何以“看对眼”?这主要是英伟达需要补齐CPU(中央处理器)。英伟达擅长图形处理技术,并在GPU(图形处理器)市场占据领先地位;而Arm则在CPU处理器架构和设计上造诣颇深,两者合作可优势互补。

  在AI异构计算的到来之际,英伟达等公司正在威胁着英特尔在服务器芯片市场的地位。今年7月,英伟达首次超过英特尔成为美国市值最高的芯片生产商,以及全球第三大半导体厂商,市值领先英特尔近1000亿美元。

  收购面临产业界疑虑与政府审查

  不过,这笔收购并非板上钉钉的事情,尚需获得中国、美国、欧盟和英国的批准。

  第一重阻力来自产业界。此前Arm被卖给了软银,后者毕竟是一家主要以投资为背景的企业,在业务上可以保持其中立性。而英伟达,则是完全的业务公司,和高通、苹果等Arm的大客户,都有着业务上的竞争。Arm的客户可能会转投RISC-V阵营。

  第二重阻力来自政府间。这项交易需要面临严格的审查,还需要经过中国、美国、欧盟和英国的批准,预计监管审批可能需要18个月的时间。各国政府、反垄断部门、曾经竞争合作的公司,都是这桩超级交易面前的阻力。

  在2018年,高通放弃对恩智浦半导体公司的440亿美元收购,这场漫长的收购案中,国家间的反垄断就是一个重要考量。

  眼下,Arm在中国还有全球唯一一家合资公司安谋中国,后者正处在换帅的风波当中。“Arm中国前段发生过博弈,其实是Arm全球命运与出路的提前反应。”一位业内人士说。

  x86、Arm、RISC-V将三分天下?

  对中国来说,这场收购案同样影响深远。

  芯片架构,即指令集架构,通俗来说,指令集就像是一整套语言系统,CPU能够读懂并按照要求运行程序、硬件。CPU主要有两大指令集,复杂指令集(CISC)架构x86,精简指令集(RISC)架构阵营有Arm、MIPS和RISC-V。

  作为手机生产的大国,中国绝大部分手机的核心技术使用Arm的技术。如Arm被英伟达收购变成一家美国公司,若受有关禁令干扰,国内厂商包括华为在内,将无法继续获得升级版的指令集授权。

  RISC-V或成新选择。近日,RISC-V基金会已将总部迁往瑞士,体现出中立姿态,在主流指令集x86闭源、Arm授权费用昂贵的背景下,开源的RISC-V指令集,专攻物联网等新兴市场,与x86、Arm等生态形成错位竞争,是打破当前处理器垄断局面的潜在力量。

(责编:赵超、吕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