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IT

战“疫”的她们:平凡女性的角色转变

2020年03月07日16:51 | 来源:人民网-IT频道
小字号

摘要:最勇敢的人,原来是在身边的每一个普通人。

“妈妈,你什么时候能回来?”

“孩子,妈妈不能跟你说谎,妈妈怕你翘首期盼着。妈妈只能很真实地告诉你,病毒没有战胜之前妈妈是不能回来的。”

2月15日,平安人寿湖北分公司的代理人黄芳在日记本上记录下了这样的一段对话。她并非是前线的医务人员,可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一边是万家团聚的灯火和年幼的女儿,一边是曾经入职时犹言在耳的誓言,她最终选择了后者,重回战场。

“妇女能顶半边天”,在这次疫情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证。面对疫情,平安员工纷纷投身战“疫”志愿服务,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女性。她们当中,有重返医院的宝妈、有参与医院建设的后勤人员、有身患癌症仍坚持志愿服务的老人、有从国外“人肉”搬运口罩的“小飞侠”……

很难说这是疫情之下激发的个人善念,还是企业善意沃土长久以来的滋养。“危急关头,是我们履行天职的关键时刻”,在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的号召下,平安人参与战“疫”两月有余。在“三八”国际妇女节这个特殊的节日,我们用文字捕捉那些守望相助的瞬间,记录女性褪去柔情的霸气,和对战疫情的勇气。

我在你身前,努力追上他们战“疫”的脚步

“武汉各大医院的医生护士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为了节约防控物资,上班连吃喝拉撒也省了,最后还是一碗泡面对付。”看到这样的新闻时,黄芳揪心地哭了。

在去年10月加入中国平安以前,黄芳和爱人都是医务工作者。武汉病例剧增、防控物资紧缺、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和四面八方的驰援都触痛着黄芳的神经。“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誓言告诉她,必须要去前线。

2月初,黄芳向义工联、仁和医院、武汉同济医院和人民医院同时递交了志愿申请书。最初,她在疫区帮忙做饭。随着疫情的蔓延,有一天,仁和院区院领导问她:“愿意回到一线吗?”她激动不已,立即答应了。因为有五年手术室护士长的经验和ICU危重患者救治经历,黄芳成了仁和医院隔离区重症监护室的一名护士。

“在隔离房的几个小时真的非常难受,都是用嘴巴呼吸,汗水一滴一滴往下流。”日记本上,黄芳记录了在隔离病房的艰难。但更多时候,是一幕幕暖心的瞬间:46床患者在我的劝导下同意吃更有营养的餐食;28床的郑姐今天精神很好,可以下床活动了;22床86岁的爷爷每次见到我,都会说“这里什么都是你们在做,真是不容易,辛苦你们了”……

病房里的一切尚可克服,最让她放心不下的是年幼的女儿。“近二十天里,小女儿跟我哭过三次。有一次她在视频里说‘妈妈我想你了,你什么时候回来’时,姐姐捂住了她的嘴巴,她抽泣了几下就停止了哭泣。”黄芳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哽咽,但她依旧要强忍泪水安慰女儿,“不要让妈妈担心,妈妈才能更快地回来。”

对此,来自荆门的平安人寿代理人杨晶晶也深有体会。疫情当前,曾在钟祥人民医院工作并持有护士资格证的杨晶晶,暂时放下了家中的两个女儿,驰援一线。所幸,女儿们都很理解。临行前,大女儿夸赞她“妈妈你真的很伟大”,让杨晶晶感动了很久。

我在你的身边,希望生命更有价值

今年已经68岁的方兴志,仍是重庆市血液中心“献血志愿服务总队”的一名志愿者。从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初七,她都在江北采血方舱和南坪采血方舱之间,为献血者提供志愿服务。

很多亲朋好友都劝方兴志好好待在家里,不要在特殊时期到处乱跑,但方兴志不是一个那么“听话”的人:“很多年轻的志愿者过年时都回家了,人手紧缺。”、“返工人员正在增多,疫情防控又到了关键阶段,我们不能功亏一篑。”

出于对年长志愿者的关怀,当血液中心人手逐渐增多之后,60岁以上的志愿者不需要再参加第一线的服务。这时候,方兴志又穿上了志愿者的红背心,成为一名街道疫情防控监督员,为返程务工人员登记信息、发放资料、劝导市民等。

她说,自己是闲不住的,无论人少还是人多,特殊时期还是寻常日子,她总能找到需要自己的地方。事实上,这源于方兴志自身的特殊经历。

2009年,方兴志被查出子宫内膜低分化腺癌中晚期,医生认为“时日无多”。“一场手术下来,光是输血就用到了1000cc。”方兴志回忆,因为有过4次献血经历,按照国家的用血政策,手术中的全部输血费用都被免除,这件事给她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无偿献血原来不是助人为乐,而是助人利己的事情。”

自此,方兴志便将自己的时间一分为三。除了治疗和工作之外,剩下的时间都交给了志愿服务。次年,她成为了一名平安志愿者,福利院、养老院、献血站还有平安希望小学的支教行动里,到处都是她的身影。

“感恩社会,回馈社会,这是个人经历教会我的事,更是公司长久以来倡导的理念。”从1997年加入中国平安以来,方兴志在平安已经工作23年了。在“助人为乐”的人生态度指引下,保险从最初的一份职业,变成了她的人生意义,帮助她对抗病魔,帮助她延伸生命价值,也帮助她让更多悲观者有力地前行。

我在你的身后,填补供应的缺口

口罩、酒精、护目镜……这两个月以来,基础防护物资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内医护人员庞大的需求缺口。

1月11日,平安人寿安徽分公司的代理人韦婉在海外探亲期间得知国内疫情爆发,立即在当地采购了价值约两万元的医用N95口罩,并将自己所有的行李物品丢下,装了满满三箱。在航班停飞的情况下,她独自一人几经辗转,终于于11日凌晨回到了家乡蚌埠,并第一时间将口罩捐赠给了定点医院和社区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

无独有偶,平安人寿宁波分公司的代理人苏文飞,和丈夫在俄罗斯期间费尽周折,在一家口罩生产企业反复求来了2000个现货口罩。

为了同一个目的,有人从远方归来,有人却离开了家。

42岁的张琴波是平安人寿宁波分公司的一名保险代理人。正月初三,在大部分人都阖家团圆的时刻,张琴波独自一人拉着行李箱,来到他乡余姚市的一家医疗设备厂义务生产医用护目镜,缓解企业迫切生产的需求。

这份志愿工作不仅没有薪酬,连续夜班,而且夜间的生产车间并不暖和。每晚18:30-22:30,张琴波和一起报名的志愿者们穿着厚重的外套,戴着头套、脚套、口罩,进行紧锣密鼓的护目镜制作。从开始的不熟练到自创流水线方法4个小时产出2000多个护目镜,志愿者们的高效让工厂老板都惊讶得竖起了大拇指。

日复一日的工作,偶尔还要顶班,从早8点到晚10点连续14小时不间断工作,这让一些志愿者打了退堂鼓。但是张琴波始终奋战在第一线。她的想法很简单:“新的志愿者速度肯定不如我们熟练工快。护目镜是支援前线的重要物资,一旦断供,医生护士们感染几率就增加好几倍。无论如何我也要坚持下来!”

每天看到亲手制作的护目镜寄往各地医院,是张琴波最开心的事情。“站在流水线上,我的脑袋里只有一个念头:能多做一个,就多做一个。多一个护目镜,前方的医生和护士就多一分安全,他们的亲人就少一分担心!” 

(责编:夏晓伦、毕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