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IT

给朋友圈丢个表情包,怎么就成“焦虑炸弹”了

2019年12月25日08:21 | 来源:新京报
小字号
原标题:给朋友圈丢个表情包,怎么就成“焦虑炸弹”了

  我们应该焦虑的,是突然有一天表情包从社交平台“人为地”消失了,而不是社交平台上又多了一样新功能。

  最近,朋友圈有了表情包评论功能的消息,在朋友圈刷了一波屏。不少网友纷纷尝鲜,那种心情无法用言语形容,全放进表情包里去了。但也有人开始一如既往地担忧,这个新功能是在制造焦虑。如对文字使用场景消退的焦虑、对朋友圈斗图费神的焦虑、对网络社交浮躁凉薄的焦虑等。

  我的看法是:天天想这么多,能不焦虑吗?

  这让我脑补了一个场景:很久很久以前,仓颉大人灵光一闪,发明了文字,旁边张三一边搓着麻绳,一边皱着眉头对他说,“老仓,你真是没事儿找事,有了字,以后还得记、还得练习写,也不一定能准确表达意思,多么让人焦虑啊,你看还是打绳结记事方便。”

  当新事物来临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脑补它可能带来的麻烦,但当我们真正掌握它、拥有它的时候,我们便会庆幸拥有。说句你可能不太认同,但绝对振聋发聩的话:我们该焦虑的,是突然有一天表情包从社交平台“人为地”消失了,而不是又多了一样新功能。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得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甲骨文就是最初的表情包。如果当时的人类拒绝了这种文字,还是选择结绳记事,就不会有后来的进步,就不会有人类的今天。

  著名建筑大师理查德·罗杰斯曾说,“人们总是畏惧新生事物,而我却害怕陈旧的。”在他看来,“建筑是同城市一样灵活的、永远变动的框架,建筑应该适应人的不断变化的需求,以促进丰富多样的活动。”

  建筑如此,语言的形式如此,其他事物同样如此。

  其实,不仅是表情包进军朋友圈,它刚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出现时,就有人开始焦虑了。时至今日,它不也成了一种普遍被接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项聊天功能了吗?

  表情包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情绪和态度,它无法传递详细的、具体的信息,它根本不可能取代文字。

  的确,有的表情包容易引发“歧义”。如不同群体对最常见的“微笑表情”的使用场景就有不同理解,为此还闹过误会。但回头想想,文字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吗?你有没有用错过词语尤其是成语?还有,你有没有过语言不足以表达你意思的时候?

  表情包算不上是一种语言或文字,但整体上却可以算得上是有益的延伸与补充。比如表达一种狂喜心情,你可能绞尽脑汁搜索各种词汇都无法尽抒其意,但是夸张的、生动的、具象化的表情包却可能做到。

  这不是文字的悲哀,如果文字有感情,它应该感到欣慰,因为有新事物弥补了它的缺憾。

  也有人担忧,对于那些不喜欢、不习惯使用表情包的人来说,自己的社交阵地又少了一块。但是要明白,用与不用的选择权完全在自己手里,你不喜欢用,不用就是了。

  还有些人担心,如果以后大家都用表情包评论了,是不是显得不够真诚,是不是意味着社交关系开始寡淡。这话说的,好像没有表情包评论前,朋友圈的社交就多么情真意切似的。

  而换个角度,如果你真的认为表情包没有文字真诚,那这个表情包功能,恰恰不就是检测或者暴露真诚与否的工具吗?你若想给好友评论,那就如你所愿地打字,若不想评论那就不评。纠结于该不该使用表情包,这本身不就是一种不真诚的表现吗?我们想要的,究竟是虚伪的长串文字评论,还是实在的便捷表情包?

  当然,还有一种很传统的担忧是,表情包用多了,大家都懒得打字了。记不记得多年前,我们的担忧还是“键盘打字会不会破坏文字传承”,现在的担忧却变成了“珍惜打字”,我们究竟在留恋什么,又在期待什么?

  若真有一天,我们具备了不依靠文字就可以更优地记录、传递、保存信息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恭喜人类,因为信息文明又上了一个台阶。

  如果可以,我恨不得这篇文章用表情包来写。少一些患得患失,就会少一些焦虑。欢乐地拥抱新事物,我们才能向前。

  □樊成(媒体人)

(责编:毕磊、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