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IT

走进大国重器的“智造所”

叶晓楠 侯 颗 时宏强
2018年05月22日07:5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原标题:走进大国重器的“智造所”

  深空展区。闫文旭摄

  中国科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学生参观成果展。 任 鹏摄

  2018年5月19日至20日,是“中国科学院第十四届公众科学日”,今年的主题为“科技创新 强国富民”。在此期间,中科院在全国的几乎所有科研机构将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

  要想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需要让“高大上”的科研成果走出科技圈,走进百姓视野。近一年来,中科院推出的“率先行动 砥砺奋进——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学院创新成果展”,截至5月15日,共吸引约5.6万人次参观,线上访问量达5.9万。

  今年3月25日至28日,应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对中国进行非正式访问。访问期间,金正恩参观了“率先行动 砥砺奋进——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学院创新成果展”。他对中国在科技发展和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钦佩,并在参观结束后题词留念。

  5月初,笔者来到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参观了这一汇聚多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展览,并就相关问题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VR素材来自万米海底画面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进入大厅,迎面的大屏幕播放起介绍视频。视频并非人工解说,而是由科大讯飞语音合成的“男声”播报。环望展厅四周,未发现一处黑色音箱,声音却依旧从前方传来。

  “我们的整个展区全部采用壁画音响系统,所有音响都嵌在墙体里面,厚度只有6mm,可适应不同墙体形状。”讲解员李婧向笔者解释道。

  整个展览以“三个面向”和“四个率先”为主线,集中展示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7月17日考察中国科学院以来,其所取得的主要新进展和新成就。展区共有102项科技成果,包含17个着重讲解的驻足点。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用中科院的技术展示中科院的成果”。包括大厅中的LED显示屏、壁画音响系统及语音自助讲解在内,整个布展设计施工中共采用了中科院产出的十九项先进展示技术产品,涵盖了信息技术、环境保护技术等多个方面。展区的展板喷绘绝大多数是绿色纳米印刷,外墙装饰的涂料来自高性能无机硅酸盐。

  跟随李婧的脚步,笔者来到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为主题的展区,映入眼帘的是这里人气最高的“科学网红”——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模型。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比世界第二大的美国阿雷西博350米望远镜综合性能提高了约10倍。

  模型外观似一口巨型银灰色“大锅”,实际上是射电望远镜的主动反射面,由8895根钢索和4450个三角形反射单元组成,每个三角反射单元的角度可以灵活调节,形成不同抛物面接收天体信号,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

  “馈源舱的轻型材料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完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称其为中国‘天眼’当之无愧。在未来20年左右,它都会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李婧说。

  笼罩着蓝紫色的荧光,两侧是一系列我国自主研发的系列深渊高技术装备;踏入“探索深海”展区,仿佛进入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前方不远处的虚拟现实体验区引起了笔者注意,这是由中科院深海所深海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提供的可供多人交互的深海科研科普一体化可视平台。带上VR眼镜,参观者便能身临马里亚纳海沟附近8152米的海底,和一只白色透明,浑身呈蝌蚪状的小鱼“面对面”。它是目前人类已知的生活在海底世界最深处的鱼类,因从正面看去和狮子有几分相似,故被称为“狮子鱼”。

  VR的视频素材来自“天涯号”深渊着陆器上的高清摄像头在海底拍摄到的画面。这款深渊着陆器是我国目前下潜深度最大的海洋装备,作业能力超过10000米,在两次万米深海科考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创新成果,还需要用创新的方式来展示。展览上处处呈现着巧思。在“向地球深部进军”海底地球物理探测装备展区,3D海洋油画上立着探测装备实物,生动再现了科考队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持续6个月地震探测时的场景。在物质的微观结构展区,内置晶体结构模型的展柜玻璃同时也是电子触摸屏,轻轻一点,每一层分子结构、标签、研究历史等信息便悉数呈现。此外,展览还推出了“我最喜欢的成果推选”,投票结果实时变化。

  “厉害了,我的国!为我大中华点赞!”“国之重器,致敬科学,致敬科学家。”在观展交流区的大屏幕上滚动着上百条参观者的留言,大屏幕上显示,截至5月15日,成果展累计接待参观约5.6万人次。

(责编:沈光倩、毕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