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IT

50人做981个公众号,这种新媒体能看吗?

崔文佳
2018年05月18日08:14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50人做981个公众号,这种新媒体能看吗?

38亿元收购981个微信公众号,最近这样一笔天价买卖让不少人惊掉了下巴。据报道,这些公众号同属一家新媒体公司,内容涵盖情感、生活、时尚等诸多领域,粉丝累积超过2.4亿。而收购方为一家主营农药、兽药的上市公司,尽管其自认为这一价码还算合理,但还是引发了舆论质疑。目前,上交所已发函问询,列出10大问题直指合规风险、经营风险等市场关注的焦点。

诚如微信公众平台打出的口号,如今“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极低的开通门槛,让自媒体爆炸式涌现。如果放到过去,这些大大小小的公众号就相当于一份份街头小报。而前文提到的这家公司手握近千份“小报”,暂且不论其中水分有多大,即便按照日更一条、辐射2.4亿人来算,也堪称“媒体航母”了。

更令人瞠目的是,这样一个现象级“媒体”的背后,编辑团队仅有50人,且基本为“90后”,相当于每个小编要做20个公众号。这种“投入产出比”,可以说市面上任何一份主流报刊都难以想象。而如此这般做出来的内容怎么样呢?单看其推送文章的标题,诸如《千万别在垃圾堆里养孩子,后悔一生》《注意!夏天这样穿衣最显胖》……显然和“高含金量”搭不上边儿。这也是为什么网友调侃这笔收购属于“A股钱多人傻”,新媒体的“大泡泡”又刷出了新高度。

内容为王,而任何一个踏实生产内容的媒体都是大量心血和投入浇灌出来的。就拿人们耳熟能详的那些传统媒体来说,内容生产是极为郑重的大事。采访中讲究权威消息源,为了求真不惜磨破嘴、跑断腿;编辑中注重内容把关,为了更准确传神的表达苦思冥想;检校中可谓“吹毛求疵”,力争每篇作品都能字词正确、语法无误……对于内容的尊重敬畏,对于产品的严谨把关,让传统媒体的各项生产成本大大高于新媒体。之所以坚守这份权威性与严肃性,乃传统媒体的自身定位使然,也是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使然。而这些,也恰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大潮冲击下依然屹立不倒的内在原因。

脱离了优质内容,资本吹出来的泡沫越大越容易破。放眼看去,市面上“1个人做20个公众号”的新媒体公司恐怕不在少数,从养号到变现更是衍生出了成熟的产业链。可仔细打量,就会发现这个看上去热闹无比的圈子其实有太多的货不对板、粗制滥造。因为进入门槛极低,内容生产上普遍存在东抄西转的“拿来主义”,复制粘贴、篡改洗稿是惯常手段;运营理念上普遍秉持唯流量是从的“功利主义”,道听途说的八卦谣言、“星腥性”之类的三俗内容成为主打。到头来,运营团队一心耸人听闻以博点击,整个行业大干快上、泥沙俱下。而这些价值被严重高估的公众号构成了当今社会信息传播图景的重要一块,因为其中水分太大,导致了公众“抱着水缸喊渴”:这号那号何止千万,满眼皆是“十万+”,然而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和有深度的思考却相当稀缺。极大丰富却依然贫瘠,估值惊人却脆弱不堪,这恐怕都是当前新媒体、自媒体发展的典型怪象,也是一些公众号一度风光无限却极易缩水、速生速死的原因。

其实,媒体的新与旧都是相对的,变化的是传播主体与方式,不变的是终归要提供优质内容。这就意味着,传统的大众媒体也好,新兴的自媒体也罢,都跳不出媒体的发展规律,都需要遵守媒体的基本规矩,原创、真实、理性、客观,这些标尺,不仅要量度传统媒体,也同样得要求新兴媒体。这决定了我们的监管不能缺位。新媒体蓬勃兴旺是事实,行业泥沙俱下也是事实,如何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把新媒体的资本红利与正能量充分激发出来,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治理智慧。

(责编:易潇、赵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