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IT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企业“全球化”跨越

2017年06月08日13:19 | 来源:人民网-IT频道
小字号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李铭俊 (人民网 杨波 摄)

  从过去200年全球经济大国的兴衰逻辑来看,一个经济大国一定是资本输出大国,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无一例外。

  “现在,中国企业无论是从事哪个行业,无论是已经走出去了或者是计划走出去的,国际化、全球化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和舞台。”近期,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一场中国企业全球化沙龙上,学院院长李铭俊说道。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创办于1994年,是唯一一所由中外政府合作创办的商学院,在2017年《金融时报》全球商学院MBA课程排名中,中欧位居第11位,亚洲第1位。

  作为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化也成为中欧与生俱来的办学特色。学院自2013年成立中国企业全球化研究中心,跟踪研究了大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鲜活案例。近日,李铭俊院长和中欧市场营销学教授王高教授接受了人民网专访,就“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企业“全球化”跨越,结合学院最新的研究成果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一带一路”倡议体现大国担当

  无论是作为一位前外交官,还是当前这所亚洲一流的商学院院长,李铭俊对全球化有关的议题都保持着密切关注。对上月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李铭俊表示,论坛的成功举办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是“中国倡议、全球共享”,这代表了一个大国的担当,是中国领导力的体现。

  在李铭俊看来,正因为中国提出了“共商、共享、共建”,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非沿线国家来说,参与进来都会找到一些新的商机。李铭俊说,“一带一路”既为中国自身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国家抓住中国机遇、积极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困途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要更好地走出去,要求商界领袖要具有两个素质,“国际化的视野的和全球化的经营能力”,李铭俊表示。

  企业“走出去”需练好“基本功”

  什么是国际化视野?首先要做好基本功,做到有的放矢。李铭俊列举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国内某企业的小案例。

  “当时这家企业为了借世博会向各国代表团宣传企业洽谈合作,专门为来参观世博会的各国家客人在上海设置了一个展示厅,为每一个国家的代表团针对性地准备了PPT。由于接待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充分研究了所在国的商业、法律和文化,方案成熟,商谈效果就非常好,有的当场就谈下来了。这就是一家企业国际化的体现。”李铭俊回忆道。

  “我们很多企业没有沉下心来做这个准备工作。当你需要走出去的时候,准备是不足的。”王高教授补充道。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副教务长王高 (人民网 杨波 摄)

  王高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副教务长、中国企业全球化中心联合主任,他参与撰写了《全球化之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与整合》一书,书中收录了大量中国企业全球化中心跟踪研究的企业并购案例。

  在王高看来,“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非常好的政策环境,但是国内企业家们也应该清醒看到,与那些具有百年历史的跨国公司相比,国内企业“走出去”面临产品和人才的双重挑战,如何弥补“外来者劣势”,是企业家必须想清楚的问题。

  走出去的“三段式创新全球化路径”

  由五位中欧教授联合编撰的《全球化之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与整合》一书中,提出了中国企业有别于西方企业的国际化路径——“三段式创新全球化路径”,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一步是先积累国际化的业务与经验,第二步是 将在海外获得的资源与能力应用于中国市场,提升产品价值,第三步再通过国际化进行海外市场拓展。

  “中国企业把钱投到海外,实际上是为了提高了我们产品的价值创造能力,再返回到中国市场。”王高将其称之为中国企业的“能力升级路径”。

  王高教授列举了某奶粉企业的出海案例,这家企业通过在法国收购奶源,成功巩固了在中国高端奶粉市场的地位,实现了将其海外资源与中国市场的融合,最终带来了中法双方合作共赢的局面。

  “得益于中国市场巨大的需求量,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中国企业创新全球化路径带来的不仅是合作共赢,更是弥补了中国企业在产品、核心技术、品牌上的不足,最终,企业本身的市场价值也在追求品质的过程中得以提升。”王高教授说,“一带一路”倡议无疑将加快这一进程。

  人才缺乏是“走出去”最大短板

  “大家感到走出去遇到最大的困难、最大的瓶颈是什么?我看了一下2016年《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的调查结果,56%的企业说的是缺乏国际化的人才。”李铭俊说道。

  在李铭俊看来,人才是企业全球化的“生命线”:“一个企业要走出去,你有非常好的人才,也有好的项目,那成功是大概率事件;如果你有全球化的人才,项目暂时还不是非常完备,我想也是有希望的;但如果没有全球化的人才,哪怕有了好的项目,我觉得风险也很大。”

  “中国企业真正在海外市场开展运营的时候,才发现我们的人才是奇缺的,这个可能是下一步最大的挑战。”王高说,“语言就是第一个障碍。另外你懂不懂当地的法律、文化,能不能跟当地的人有效地沟通?”

  对此,李铭俊表示,培养和引进优秀的海外经营人才对于企业“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合作区的顺利运营都至关重要,要尽早地规划人才的储备,这是政府和企业都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人才培养不是一时可以达到的,要做相当多的工作。中欧今年就将开设‘全球化中国企业核心人才’课程。因为我们发现企业对此是有很大需求的,中欧也希望通过中欧的国际化平台和教授资源优势,帮助中国企业全方位培养全球化人才,避免企业多交不必要的‘学费’。”(杨波)

(责编:毕磊、沈光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