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系列报道之一
邹峰:匠心付出 雕琢航天的中国精度
中国航天三江集团红林公司的数控机床车间内,身穿蓝色制服的邹峰正熟练地操作一台机床,机床上,一个个活件正按照他编好的程序,有规律的旋转打磨。很快,一个个零件在他的精心打磨下就成型了。在大家眼中不苟言笑的邹峰,与冰冷的机器却有着“说不完的话”。
探索太空,“克克”计较,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中国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腾飞路,创造了航天领域的中国精度。在这成绩的背后,承载着许多“邹峰”们的匠心付出。
11月29日,人民网记者跟随“大国工匠湖北行”采访团走进孝感,探访三江航天一线工作者,记录他们的“匠心”故事和“精度”人生。
0.001毫米 做导弹的“护心”使者
邹峰钻研数控机床已经有26年,他所在的数控车间主要负责火箭点火启动时候的安全机构。安全机构的结构复杂度和加工精度是国内外公认的加工难题:壁薄、多型腔,精度在0.001毫米级别、同轴度在0.003以内,均不及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尤其是安全机构上深盲孔的内腔加工,几乎是“盲雕”。
图为邹峰在数控车床上装夹零件(摄影:人民网赵越)
对于爱钻研的邹峰来说,这是一次“有趣”的挑战。邹峰很快进入了“疯魔”状态,走路、吃饭、上厕所,甚至连睡觉时候,都成了他的思考时间。自行设计刀具、优化工艺方案、修改数控程序、自制深镗刀具……最后采用“三把刀接力法”,邹峰将深孔加工的难题拿了下来,所有精度公差均达到0.001毫米!
凭着邹峰在薄壁深孔上的创新绝技,产品安全机构复杂薄壁内腔加工的精度大大提高了,产品加工合格率由以前的60%-70%提高到99.5%,产品成本大幅度下降,这一绝活也让邹峰成为该零件的首席加工者,被誉为导弹的“护心使者”。
最强大脑 熟记2.7万种刀具性能
听闻邹峰师傅能熟记2.7万种刀具的名称性能,记者决定考考他。 “这是啥刀具啊,邹师傅?”记者在刀具存储间随手拿起一个。“这是锯片铣刀,厚度为0.2-6.0mm,主要用于中硬以下金属材料窄而深的槽加工或切断。”面对众多眼花缭乱的刀具,邹峰对他们的名称、厚度、性能如数家珍,“这是镶齿铣刀、麻花钻、加长铣刀、梳齿铣刀……”严肃不爱说话的邹峰师傅面对他的刀具时记忆力惊人,像介绍自己家的宝贝一样介绍它们。
图为邹峰与徒弟一起在细心“鉴刀”(摄影:人民网赵越)
“数控加工中的难题和加工效率,关键要靠刀具来解决”,这是邹峰对数控技术的独到认识。集编程、调试、刀具选用、加工工艺方案制定全套技能于一身的他负责着车间各种刀具选型、新刀具、新技术使用和推广工作。
为了提升加工的效率和准确度,邹峰的大脑里储存了27000余种刀具的性能参数及加工范围。面对任何加工任务,他能根据不同的加工材料和零件形状,迅速在大脑里对刀具进行筛选、匹配,配上最适宜的刀具,是同事们眼中的“活刀谱”和“最强大脑”。
匠心守护 让绝活不绝
“工匠精神”,这是今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个词汇。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图为邹峰与同事现场攻关加工难题(摄影:人民网赵越)
“我眼中的工匠精神有两方面,一是对产品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二是一种责任心,从小的方面来说是是否满足生产的需要,大的来说是能否满足航天事业的需要。”说到此,邹师傅的眼神中充满着坚定。
为了让绝活不绝,邹峰长期参与“导师带徒”活动,通过技术讲座、技能演示、经验交流等方式传授个人经验。赵波波便是他的徒弟中一员,谈到自己的邹师傅,赵波波满脸的敬佩。“以前没进厂的时候,就听说过他的大名,现在成了他的徒弟当然很高兴,师傅对我们非常严厉,带我们也非常用心。”
许多人都叫他“大师”,他更愿意称自己是“普通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与别人相比,他唯一值得骄傲的,是能够亲手为国之重器打造最强“心脏”,是一件充满成就感和幸福的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