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IT

适度“无网”,生活会不会更好?

柴逸扉
2016年07月11日07:1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前不久,2016上海国际信息消费节举办了“72小时无网络生存测试”。测试中,三位“无网络”参与者不约而同感叹,离开网络的日子,时间太慢,太不方便,直呼无法适应。

  据了解,在这场测试中,组委会随机选取6名志愿者,分成无网络组和有网络组,加以对照。“无网络”的三位志愿者,被要求在三天时间内只保留语音和短信通讯方式,关掉移动网络和WIFI。于是,有人表示这三天里没了网所以不能约车出门、请朋友吃饭现金不足而尴尬至极;有人则坦言有网络的日子很充实,没了网络时间过得特别慢,度日如年。

  不可否认,互联网与我们当下的生活联系日益紧密。但我们也常说,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造成一些困扰。在笔者看来,诚然互联网的发展是为了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舒适更便利,但人始终还是应该占据主动位置,能够自主选择和适应有网络和无网络的生活方式,不应当变成被网络所“俘获”,从而产生严重的“网络依赖症”。

  如果说只是在服务领域比较依赖网络还“情有可原”,但假如人的生活重心完全转移到网络,甚至沉迷于网路,那就显得有些“不可救药”。

  比如说有的人因为平时习惯于在网络上远程互动,所以当遇到“面对面”的交流时却产生了障碍。他们能够和素未谋面的网友交谈甚欢,却无法和坐在身旁的家人、朋友不看手机好好地聊天甚至吃一顿饭;他们能够在网上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面对具体的人时却吞吞吐吐,无法形成完整有逻辑的表达。

  比如说有的人因为网络每天都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但事实上这种碎片化的快节奏或“跟潮流”让自己变得“每天很忙却不知道在忙什么”,从而不再愿意静下心来去思考或沉淀。他们只知道要看大家这一分钟在干吗,下一分钟发生了什么事,自己的状态有谁在赞有谁留言,却很少想着这样做有没有什么意义,是否能够提高或充实自己。看看书、弹弹琴、做做家务、到室外做做运动,这些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的事情都被“网络社交”与“碎片化阅读”替代。

  庆幸的是,这样的问题已经被部分人所意识到,他们也在网络无处不在的情况下有意识地断网。例如有公司规定,培训课程或会议时必须上交手机,以保证大家的状态和效率;有酒吧用起了需要用手机当杯垫的杯子,小小的举措就是为了面对面而坐的朋友能够亲密地交流。

  有网,生活可以更好更便利;但是无网,也不应是一种难以忍受的状态。毕竟面对面的交流、慢步调的思考与身体力行的活动也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能让生活更美好。

(责编:陈键、毕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