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辐射“可能致癌”还不是定论
近日,美国一项在老鼠身上进行的研究表明,手机辐射似乎增加了雄鼠患上脑部和心脏肿瘤的风险。一时间,手机辐射致癌问题又被推上风口浪尖。
争论跨世纪,没人占上风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技术专家认为,手提电话的发射功率一般为0.4至0.6瓦,不存在致癌可能。这一功率甚至比彩电的辐射还低。但有人觉得这个“佐证”不靠谱,因为没人贴着彩电看电视,却会贴着脑袋打电话。
1996年5月,英国科研人员发现,手提电话发出的微波,被头部吸收后全部集中在大脑中,会形成一个“热点”。此后,这个研究发现被解读为“打手提电话相当于微波炉煲脑子”。
进入新世纪,笨重的手提电话被小巧的智能手机取代,但“手机会不会致癌”的争论依然火热。2000年5月底,瑞典的一份研究报告表示,手机接通的一瞬间,人体最易受辐射。2006年底,丹麦科学家公布一项大范围研究成果。他们跟踪了42万个手机用户,其中包括5.2万个爱对着手机唠叨的用户,有一些人已经使用手机长达21年。结果发现:手机用户并不比其他人患各种癌症的几率高。
然而,仅时隔8个月,以色列科学家又发布了一项截然相反的研究成果:使用手机5分钟,人体细胞外的激酶就开始产生,而这种天然化学物质的功能是促使细胞分裂和生长。一般认为,当人体不能有效阻止某一“错误”部位的细胞过度生长或分裂时,就会生成肿瘤。
“可能致癌”还不是定论
手机有电磁辐射已是定论,但辐射是否会致脑癌,一直争论不休。2011年底,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参与进来,给手机辐射贴上了“可能致癌”的标签。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射频电磁场列为可能导致人类癌症的物质(2B 类)。这些物质,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致癌性证据尚不充分,对人体的致癌性的证据有限。同样被列入2B 类的可能致癌物质还有:咸菜、糖精和咖啡。因此,世卫组织此次定义的“可能致癌”,更多的只具有分类学上的意义。但同年11月,英国癌症研究所发布回应,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援引的相关调查存在一些方法上的缺陷,尚不能在使用手机和脑瘤之间找到令人信服的关联。
而针对开头提到老鼠研究结论,多名专家在论文附录的同行评审意见中认为,实验设计存在漏洞,并对结论提出质疑。所以,针对手机到底会不会致癌,目前仍然尚无定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