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IT

数字技术带来普惠金融发展机遇

吕家进
2016年05月20日08:2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数字技术带来普惠金融发展机遇

  普惠金融的要义是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而普惠金融的广泛包容性,在客观上决定了普惠金融业务具有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三大特征,这使得商业银行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动力不足,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

  数字技术降低成本和风险,推动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

  数字技术大大降低了发展普惠金融的成本和风险。

  一是服务覆盖广泛化。从覆盖的区域来看,传统金融机构需要通过实体网点的铺设来提高覆盖面,受限于机构铺设的高成本,传统金融机构一般将主要资源分布于人口、商业集中的地区,难以渗透到经济落后地区。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避开了这种弊端,一些地区即便没有银行网点、ATM 机,客户也能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工具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完成非现金交易,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覆盖面更广泛。

  二是客户群体大众化。商业银行经营往往遵循“二八法则”,侧重于服务大型企业和城市高收入人群,而处于长尾市场的小微企业和农村客户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服务。数字技术的发展,使长尾市场的边际成本大幅降低。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将“毛细血管”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吸纳社会各个层次的“一分钱、一角钱、一元钱”,达到集腋成裘的效果;另一方面,基于大数据分析能优化配置,实现服务市场细分和精准营销,可将资源恰到好处地输送给资金需求者,满足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

  三是风险控制数据化。普惠金融业务的高风险本质上来源于信息不对称,由于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质押物,商业银行难以甄别还款来源,从而形成高风险。而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基于对日常交易数据流、信息流的分析,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判断客户的信用等级与信用水平,显著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授信审批效率,这使得向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提供有效金融服务成为可能。

  四是交易成本低廉化。与实体网点相比,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资金供求双方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完成信息搜寻、定价和交易等流程,从而实现对实体网点的部分替代,减少了对人员和设备的占用,大幅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这让客户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获取金融服务,促进了金融普惠的实现。国内外的经验都已经表明,传统银行业务的互联网化、数字化对于降低银行业务经营成本效果明显。

  运用数字技术创新邮储银行金融服务,取得良好效果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成立于2007年,目前拥有4万余个实体网点,覆盖了中国98%的县域,是中国网点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商业银行。截至2015年末,邮储银行资产规模约7.3万亿元。在英国《银行家》 “2015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中,邮储银行按资产总额位居第二十三位。邮储银行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秉承“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规模庞大的资金优势,积极探索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道路,勇当中国普惠金融的先行者。

  邮储银行的普惠金融实践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金融服务半径广。截至2015年末,邮储银行除了拥有4万多个实体网点,还有15万个助农取款点、10万多台自助设备分布在全国各地。在实体网点中,有近3万个网点分布在县域农村地区。在一些边远贫穷地区,邮储银行是当地农民、牧民获得正规金融服务的主要渠道。二是服务内容包容性强。截至2015年末,邮储银行累计发放个人小额贷款超过1.1万亿元,累计为900多万客户提供个人小额贷款服务。

  从邮储银行多年的实践看,普惠金融需求具有“短、小、频、急”特点,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如何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营销批量化、管理精准化、作业自主化和风控系统化,既延伸服务时空,又有效降低成本,是商业性普惠金融面临的现实课题。对此,邮储银行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是积极构建开放协作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邮储银行的母公司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政集团旗下子公司涵盖了速递物流、电子商务、邮政金融等业务,具有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四流合一”的先天优势。邮储银行以互联网金融云平台建设为契机,以产品创新为驱动,以数据分析为引擎,以整合三大板块资源为切入点,形成“互联网金融+集团优势资源”的特色网络信贷发展模式。邮储银行依托大数据和云平台技术,基于共享的信息、数据资源,推出全流程线上融资模式“E捷贷”,实现贷款申请、支用和还款完全线上操作,目前可以做到5分钟内完成业务处理,1分钟内实现资金到账,24小时均可在线申请贷款,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既提高了贷款作业效率,又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

  二是积极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金融服务网络。近年来,邮储银行坚持电子银行业务优先发展战略,将个人网银、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整合为品种齐全、体验良好的线上交易服务平台。同时,依托设备丰富、流程便捷的线下营销服务平台,实现了电子渠道与实体网络的互联互通、线下实体银行与线上虚拟银行协同发展的“大渠道”经营格局。截至2015年末,邮储银行电子银行个人客户超过1.5亿户,手机银行注册客户接近1亿户。目前邮储银行超过70%的业务都是通过电子银行完成的,显著降低了经营成本,同时也推动实体网点从“交易核算中心”向“营销服务中心”转型。

  三是积极构建高效的信贷审批和风险管理体系。在前端,邮储银行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广移动展业,致力于对农户、商户和中小企业实行专业化、标准化、流水线式的金融服务。在中端,邮储银行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积极探索信贷工厂模式,建立信息更全面、更完整的信用风险模型,有效甄别不良客户,降低信用风险产生的损失。在后端,邮储银行基于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应用,实现行内外各类信息的集中整合和共享,做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2014年7月,邮储银行在福建、河北、北京等地,试点开展移动智能终端金融服务模式。信贷员仅需一台移动智能终端(PAD),就可以在客户家中或田间地头完成现场调查、实地拍照、联网核查、征信查询、建档等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同时后台实时在线审批,相对传统信贷审批方式,整个业务处理流程所需时间可以缩短30%—50%。近期,这种业务模式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加强基础设施、社会征信体系、数据共享、监管体系等建设

  当前,实现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依然是世界性难题,如何进一步发挥数字技术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条件。信息化网络建设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工程。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农村地区信息化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在这方面的投资规模,同时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降低农民使用互联网的费用,为拓宽普惠金融覆盖面提供有利的硬件条件。

  二是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健全社会征信体系。信用甄别是替代担保物、降低普惠金融风险和成本的关键。建议政府部门尽快统一数据标准与格式,以便进行规范化的数据融合,打破数据资源部门间的“信息孤岛”格局,整合各方面信用信息资源,形成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夯实社会征信体系的基础,提升商业银行大数据风控能力。

  三是推进监管体系完善,维护普惠金融客户权益。数字时代的信息交流超越了行业和领域界限,让金融与非金融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从而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同时,监管存在的薄弱环节,也让金融知识匮乏、风险识别能力不高的低收入群体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一个与时俱进的监管体系,能够在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保护消费者利益、鼓励创新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作者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

(责编:陈键、毕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