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IT

个人信息泄露成常态 亟待肃清灰色产业链

吴丹

2014年12月24日13:18    来源:通信信息报    手机看新闻

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日前,考研学生信息被倒卖的新闻又将个人信息保护推到风口浪尖上。回顾2014年,网上个人信息泄露的事例屡见报端,引起了全国广大人民以及舆论的高度关注。这也不禁让人感叹,何时才能刹住个人信息安全恶化之势?

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无处不在

《光明日报》日前报道,某考研报名结束后不久,网络上就公然出售考生信息。发布者声称:“打包出售全部名单(包括手机号码、毕业学校等)只要15000元,保真,物美价廉。”这一消息的出现,又将个人隐私保护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当下,泄露信息的途径愈来愈广,通过快递邮包、商业行为如购房、更换旧手机、手机软件窃密等等。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最近一年,网民因为网络诈骗、垃圾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侵权现象导致的损失达到1433.6亿元。报告统计显示,有近80%的网民手机号遭到过泄露,并有50%以上的网民因手机号泄露而受到影响。

而如今骗术不断升级,以“机票改签”需手续费或是“订单异常”需退款为名进行诈骗的案例逐渐增多。今年年初,浦口就有三位乘客因网上预定好机票后,个人信息被不法人员倒卖,导致不明状况的乘客对其发来的“航班取消”的短信信以为真,并按照“客服”要求操作,结果合计被骗九万多元。除此之外,网购所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也不在少数,在成都市武侯区某科技公司工作的唐小姐在一电商网站购买商品后不久,接到一通自称店主的来电,并告知店铺订单系统异常。点开对方提供的退款链接并按下退款键后,唐小姐发觉自己的信用卡接连出现消费提示,卡中被刷走共计1.6万。

除此之外,金融机构已沦为数据泄密的重灾区。今年3月23日凌晨,携程也被爆出安全支付日志可遍历下载,因此导致大量用户银行卡信息泄露,其中包括持卡人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卡CVV码、6位卡Bin。

谁动了我们的隐私?

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的现象早已是司空见惯,买了车,推销保险的就来了;买了房,装修中介也知道了。然而为什么会有大量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最大原因就是有利可图、有机可乘、有法难平。近年来,公民个人信息交易黑市“刚需”旺盛,贩卖公民个人信息已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条件下,公民个人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市场资源。金山软件首席安全专家李铁军曾表示,日常生活中个人信息泄露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已呈现产业化趋势。

由此可见,在这大环境下,既有源头,又有市场,自然就滋生一批 “钻空子”的人趁机谋利,由于此类犯罪成本低,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无需技术含量,通常为一些部门和行业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窃取公民个人信息,今年央视“3·15”晚会就曾曝光,部分银行工作人员通过中介向外兜售客户个人信息将近3000份,造成损失达3000多万元,说明个人信息泄露已经不只是涉及隐私的问题,而是切切实实成为犯罪的“黑洞”。

除此之外,倒卖信息涉及部门已从传统的工商、银行、电信、交通、教育、卫生等部门,向房产、物业、保险、邮政、快递等行业迅速蔓延。而买卖的信息内容更是无孔不入,可以说是涉及到了个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一些商家,如培训、房地产、家装等,就会利用这些信息挖掘商业中的潜在客户,或者实施非法商业竞争;而一些不法分子则利用这些信息实施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甚至有些直接实施抢劫、敲诈勒索等严重暴力犯罪活动;还有的则被某些“调查公司”和“私家侦探”所利用,调查婚姻、非法讨债等活动。

信息保护亟待铁腕治理

由于近年来,个人信息遭泄露事件频发,信息泄露已经成为影响亿万群众生活的新的民生问题。然而,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上却存在诸多问题。飞象网总裁、通信专家项立刚认为,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屡禁不止的原因有三:

一是人们对网络信息安全的保护意识不够。相关专家认为,个人信息被泄露、盗用和滥用,与许多人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有着直接关系,譬如,盲目填写各类问卷调查,不经意间就将个人信息泄露出去;还有在办理消费会员卡时,不假思索地填写真实详尽的个人信息,这些行为都有可能被不法商家恶意泄露。因此,个人也得增强信息保护意识,对信息泄露的不法行为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是管理维护力量投入不足,很多机构并没有建立专门的防火墙和安全设施,导致黑客轻而易举地就能获得信息。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副主任高炽扬也认为,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除了法律的监管,还需要安全管理技术的提高,并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依据分区域、按等级、多层次的防护思路进行安全规划、安全评估、安全加固与安全维护,并且对已有的安全技术进行改进与完善。同时,他还建议,我国应尽快筹建专门机构进行监督,并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网络认证标准体系,从技术角度降低个人信息被盗用的风险。此外,企业也需要加强技术,堵住漏洞。

三是执法追责困难,目前对此类事件的查处归口在公安机关,但其往往受辖区所限,比如A市的通过B市的服务器窃取了C市某人的个人信息材料,谁来查?最后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不了了之。因此,亟待加强相关的立法工作,做到责任明晰,有效打击各类非法泄露信息的行为,才能真正遏制住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

(责编:陈健、李洪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