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IT

无人驾驶虚拟人脑? 重新定义人类生活方式

李北辰

2014年06月21日10:22    来源:华夏时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无人驾驶 虚拟人脑? 重新定义人类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 李北辰 北京报道

  在汽车被发明一百多年后,“汽车是什么”却忽然成为互联网时代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继不久前谷歌公布无人驾驶原型车后,IT巨头英特尔也于近日宣布,由一系列软硬件产品组成的英特尔车载解决方案(In-vehicle Solutions)将全面上市。“2040年,全球汽车总量中有75%将会是无人驾驶汽车。”这一预测来自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可以预见,倘若如此,人类搭建的整个交通系统将面临剧烈变革。

  作为工业文明的象征物之一,汽车在延伸人类双腿这件事上做得不错,但随着科技浪潮正从软件转向硬件,汽车以及围绕汽车呈现的生活方式将被重新定义。

  而无人驾驶远非人们对汽车想象力的极限,汽车正在成为——甚至已经成为一种智能终端,也将成为未来物联网中相当重要的那部分。

  改善交通系统

  没有油门踏板、刹车踏板,甚至方向盘,仅有启动和停止两个按键;通过传感器感知周围一切;车辆行驶和道路选择均由车载电脑解决——谷歌无人驾驶原型车挑战了不少人对于汽车的思维惯性。要知道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人类驾驭汽车的方式已和全世界的公路、信号灯以及交通法规融为一体。但当某一天,路面遍布无人汽车时,红绿灯将在理论上失去存在的意义,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感应器和雷达。

  变革意味着什么?基本上,无人驾驶带给世界的善意可以凝练成人工智能专家塞巴斯蒂安·特隆在TED的演讲词:“你是否注意到,驾驶事故是年轻人死亡的第一杀手;你是否注意到,所有这些事故几乎都是由人为错误而非机器故障造成的,我们能否让机器保护人类?我们能让高速公路的承载量提升2到3倍——通过优化车辆的位置,让它们在较窄的行车道上近距离行驶,进而消除高速公路拥堵;人们平均每天花52分钟在日常交通上?你可以重新获得这些时间,在美国,浪费的时间就高达40亿小时,同时被浪费的汽油高达24亿加仑。”

  安全无疑是技术带来的最大福音。美国独立调查机构 Eno 交通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帮助美国境内减少90%的车祸发生率,并可节省每年 4500 亿美元的资金投入。英特尔公司称,如果可以提前1秒预警,90%的交通事故可以避免;如果可以提前0.5秒预警,50%的交通事故可以避免。当司机出现困倦、走神、看手机等情况时,反应速度更快。

  事实上,早在上本科时,谷歌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就醉心于交通系统,而在谷歌对未来的构想中,交通属于一种服务。“我们经常要面对停车问题,比如我建立一个停车空间需要4000美元,都是混凝土和钢筋结构,看起来很傻,如果我们有自动驾驶汽车,仅仅在Google我就可以节省几亿美元的停车费用。你可以想象,汽车把你从门前放下来,然后自己去停车,你需要的时候,一走出办公室,你的手机会通知汽车,当你走出大厦门,汽车就自动出现在你眼前了。”

  自媒体人罗振宇也在节目中作出如下预测:“假设无人汽车在未来普及,作为一种耐用且高价的消费品,普通代步汽车也许将彻底退出消费品的清单。人们可以在手机上下载一个APP,几点几分订一辆车,来哪儿接我,然后通过地图指定目的地,我下车后,汽车就可以去接下一个客人了。无人驾驶汽车很可能不是增加了汽车的拥有量,而是让汽车进入一种共享经济的状态,让其成为一种公用的出租品。”

  机器之过?

  尽管有足够理由相信,在技术创新领域,未来十年将会令过去的十年黯然失色,但毫无疑问,新技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在制造新问题。川流不息的高速路上,置身于一台机器之中,将生命彻底付诸于传感器,这无疑需要人们战胜恐惧本能。

  何况机器也会偶尔与使用者产生矛盾。美剧《硅谷》中一个桥段就黑了一把无人车:一家公司派出一辆无人驾驶汽车送一位员工回家,他小心翼翼地上了车,通过语音告知汽车自己的目的地,然后开始享受这段奇妙之旅。但在行驶一段时间后,这辆忠于指令的汽车突然接收到了来自云端的新指令,自顾自地开进了码头的集装箱里,最后将这位无辜的员工送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海上作业平台。

  其实上述桥段并未直指无人驾驶的核心矛盾,一个更具未来色彩的问题,是倘若真出现车祸等意外,该如何追究法律责任。或许类比并不恰当,但至少可以展开想象:电影《机械公敌》中对机器人“杀人”的争议似乎已有了最初级版本。

  机器可以被指控犯罪?当然并非如此,但毫无疑问,对责任人的判定有待法律的逐步完善。事实上,目前美国也只有加州、内华达州、佛罗里达州和华盛顿特区通过了无人驾驶汽车在公路上测试的议案,其他地区只是允许制造商测试自动驾驶汽车,并未有法律上的准备。而无人驾驶立法是多层面的复杂问题,涉及汽车制造厂商、互联网公司、车主、保险公司等各方面的责任定位。

  另一方面,在不少人看来,相比于法律,无人驾驶更大的阻碍或许是初始阶段大众对机器人的天然恐惧。斯坦福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布莱恩特·沃克·史密斯就如此感叹道:“让人们恐惧的是‘机器杀掉了孩子’这样一个头条,而不是每年3万人死于车祸这样一个数字。这是对机器人的恐惧。

  车联网是什么

  1956年,人类杂志上第一次刊登不用操控方向盘就能行驶的汽车插图,如今这一幻想已成现实。技术革新伴随人类的骄慢、疑惑、兴奋与不安,正逐步彰显其自身“进化”的野心。

  未来无人驾驶汽车将会怎样?近在眼前的一个目标是,不久之后,或许仅有的启动和停止两个键也会消失,一切皆由语音控制,向智能机器人方向又近一步。

  事实上,早在去年,苹果公司就曾与本田等汽车厂商合作开发了Eye Free技术,想要整合Siri(苹果一项语音控制功能)和车载系统。一家北美安卓论坛爆料称,谷歌也正在研发车内语音系统。该论坛透露,在谷歌内部此系统的项目代号是KITT——这可是上个世纪风靡全球的科幻片《霹雳游侠》中那部“会说话的车”的名字。

  如今,作为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分支,车联网的普及似乎只是时间问题。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人与车、车与车之间更广泛的“连接”或许是智能汽车的未来走向。“智能汽车有两个发展方向。第一是变得更像智能机器人,而不只是肚子里能坐人和跑得比较快的机器人,还包括图像识别、声音识别、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也会增强;第二是智能汽车会与其他智能汽车、公路摄像头、红绿灯实现联网,成为云机器人,共享信息,相互学习,提高人工智能水平。”中国科学院学者、《互联网进化论》一书作者刘锋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未来汽车会成为许多人的办公室,一个安静休息的港湾。” 凯文·凯利如此描述。

  无论怎样,互联网从软件走向硬件似乎已是大势所趋。Google X 实验室主管 Astro Teller曾在Solid大会上说:“在未来,将是硬件,而不是软件,拯救世界。”或许正因如此,著名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就曾预测:“电脑”作为一个物件,将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并悄无声息地融入到建成环境里。

  刘锋则告诉记者:“互联网的下一个发展方向不再是‘纯互联网项目’,如博客、新闻、Facebook等,而是把自己的‘灵魂’一个一个地附加在传统产品上,并把它们吸附到互联网上。”作为与人类生活朝夕相伴的汽车,自然会被这张巨网“拉”入其中。

  早在2007年,刘锋就开始研究早期“互联网进化论”雏形。他提出一个颇为大胆的假想:“互联网正从一个原始的、不完善的、相对分裂的网络进化成一个统一的,与人类大脑结构高度相似的组织结构。它将同样具备自己的虚拟神经元、虚拟感觉、视觉、听觉、运动、中枢、自主和记忆神经系统。我们将互联网这一结构命名为互联网虚拟大脑……”

  倘若这个假想为真,那么未来与人类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物联网,其本质就是互联网虚拟大脑的视觉神经系统、感觉神经系统、嗅觉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的总和。

  而“无人驾驶汽车的本质,就是这个虚拟大脑运动神经系统的发育表现。互联网通过摄像头、传感器和其他智能汽车感知环境变化,然后控制无人汽车进行有规则运动”。刘锋告诉记者。

  这个观点还有待证明,且听起来蛮科幻的,但正如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说过的那样:“我不必描写未来,对大多数人而言,现在已经和未来一样惊悚。”

(责编:杨波、王溪)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