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71年的供銷社走出數字化“復興”之路

2020年12月29日15:54 | 來源:人民網-IT頻道
小字號

8:30,“DING”的一聲,黑龍江省木蘭縣五棵樹村村民周東慶的手機如期彈出一條關於玉米行情的信息,點進去可以看到當天黑龍江省綏化市乃至全國上百個地區的玉米價格。

兩個月前,40多歲的周東慶通過釘釘加入了“龍江鄉村供銷平台”組織,平日裡除了用來了解土地流轉信息和糧食買賣價格,也能直接購買化肥、種子等農資,有時會在上面聽農業專家網絡授課,日常需要米面糧油也可以在這裡購買。“記憶中,供銷社能提供的服務在這裡都能找到,但這個平台又有點不一樣——不用出門、不用進城,打開手機就能下單買賣。”

1949年,在黑龍江這篇廣闊無垠的黑土地上,誕生了中國第一家省級供銷社——黑龍江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下稱龍江供銷社),它也是龍江鄉村供銷平台背后的主體單位。

成立71年以來,龍江供銷社和全國大多數供銷社一樣,經歷了大起大落,它曾在計劃經濟時代,成為全省農業經濟的堅實砥柱,也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沖擊下,經歷過門可羅雀的失落。直到2015年之后,國家把供銷合作定位為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依托,要求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更好地服務三農,包括龍江供銷社在內的多地供銷社才“蘇醒”過來。

如何找到自己的新價值,是當今時代留給全國各級供銷社的新命題。“開放辦社,打造服務‘三農’(農村、農業、農民)的綜合性平台,這才是新型供銷社。”龍江供銷社高層領導認為,新型供銷社隻有依托數字化技術創新和平台建設,從提供線下單一服務,向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轉變,將所有為農服務的資源整合到數字平台上,成為為“三農”提供綜合服務的新紐帶,才能以新的面貌“重新回歸”。

最下沉的組織,打通鄉村最后100米

冬天的蘭西縣,平均氣溫低至-20℃。2019年,蘭西縣供銷主任邱顯瑞剛接任的時候,辦公樓已經四年沒有供暖了,全社上下不足十人,縣供銷社已經是“半癱瘓”狀態,鄉村駐點網絡也已“名存實亡”。

這種狀況代表著多個省份供銷社系統的現狀——基層網絡不完整,不及往日有活力,漸漸被老百姓遺忘。

龍江供銷社始建於建國前,是中國最早成立的省級供銷合作社組織。尤其在計劃經濟年代,供銷社是農民眼中的“百貨商場”,對於溝通城鄉物資交流,活躍農村經濟,起著關鍵作用,在上個世紀50年代-70年代的農村,創造了巨大的產值。

“那個時候好東西都在那兒。”周東慶回憶,農村最熱鬧的地方就數供銷社,能在供銷站工作也是令人羨慕的職業,針頭線腦、煙酒副食日用雜貨品全部憑票供應,農民種地用的農藥化肥也都到供銷社採買。

然而在市場經濟大潮下,供銷社管理體制僵化,越來越不具備競爭優勢,一度沉淪,經濟效益漸漸變差,市場份額被不斷蠶食,基層社一度連續12年總虧損。

但是供銷社留下了非常寶貴的“遺產”,即建立了龐大且完善的五級供銷社網絡,把服務觸角延伸到了村屯。“郵政和銀行也隻布局到鄉一級。”龍江供銷社的高層領導說,放眼全國,供銷社是唯一能夠把服務網絡下沉到村屯的組織,即最基礎的涉農單位,打通了鄉村的“最后100米”。

在政府部門看來,供銷社具有“扎根農村、貼近農民,組織體系比較完整,經營網絡比較健全,服務功能比較完備”等特點,被寄予深化改革、服務“三農”的厚望。2015年,中國政府網公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該《決定》要求供銷合作社更好地履行為農服務職責﹔推進供銷合作社基層社改造,密切與農民的利益聯結﹔增強服務“三農”的綜合實力。

“基於數字技術,激活供銷體系”

在計劃經濟時代,供銷社是農民的大管家,也是農業的大樞紐,不僅能幫農民買東西,也賣東西,將農民的農副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乃至國外。然而時代不同了,現代農業生產環節更為復雜,供銷社也有下屬農資、電商、金融產業,但無法滿足所有服務需求。

“開放辦社才是新型供銷社。”龍江供銷社高層領導說道,要將所有為農服務的資源整合到“龍江鄉村供銷”平台上。“我們搭好台子,做好服務,把他們都拉上來。”

搭台子需要好幫手。龍江供銷社全省上下1500人,遍布12個地級市和1個地區,想要高效管理、有效服務,急需數字化工具抓手。

龍江供銷社找到釘釘,希望打造出服務“三農”的,集電商、資訊、社交於一體的“超級平台”。“我們想基於數字技術,激活供銷體系,同時基於供銷社合作屬性和開放辦社原則,將供銷社系統內外的相關企業等為農服務機構嵌入進去,將農村中從事農業生產及經營的組織及個人有效對接和組織起來,並結合淘寶和天貓等電子商務、普惠金融相關服務,讓‘數字龍江供銷平台’成為服務三農群體的綜合服務平台,打造出供銷數字化轉型的標杆。”龍江供銷社高層領導說。

合作的第一步,就是先把人和業務拉上來。釘釘為龍江供銷社搭建了線上組織架構,貫通省市縣鄉村五級同層及社屬企業機構,一鍵直達聯系人。目前,龍江供銷社上下以及子公司等近4000人都活躍在供銷釘釘平台上。供銷集團及下屬企業、各級供銷社聯合社、開放辦社新加入機構也在陸續加入,形成高效協同的溝通網絡。

龍江鄉村供銷平台的釘釘工作台(受訪者供圖)

同時,龍江鄉村供銷平台在工作台設置了八大板塊,承載了農資下行、農產品上行、農技服務、金融服務、原糧服務、電商培訓、再生資源回收、農牧服務的功能。試點地區逐步依托釘釘在“龍江鄉村供銷平台”上開發搭建應用。周東慶和他所在的合作社,已經開始使用平台,參與和見証供銷社的“重啟”了。

整合各路資源,重搭基層網絡

蘭西縣是龍江供銷社開展數字供銷轉型的第一批試點地區,不過沉寂許久,“重啟”需要充分准備。

楊永澤經營著蘭西縣最大的超市,超市后面還有個1000多平方米的倉庫,剛剛被納為蘭西縣供銷社基層網點之一。他向記者介紹,以前超市生意好的時候,每天營業額能有5萬元,最差的時候降到不足1萬元。“人都走光了,以前村裡180多戶(意味著約500多人),隻剩下136人。”楊經理指著遠處的街道說,過去一整條街都是飯館和商鋪,現在全都倒閉了。

蘭西縣盛產筋餅、小笨雞、大鵝、粘豆包、干菜,現在邱顯瑞天天都在琢磨,如何能通過龍江鄉村供銷平台,進一步打通電商鏈路和物流網絡,將蘭西縣農產品包裝為統一的品牌,把這些“好農貨”帶向全國。

剛接手時,蘭西縣供銷社還是個“空殼子”——沒有倉庫、物流落后、基層網點缺失——沒錢沒人沒資源。“方法總比辦法多,我一個人干不成的事,就去找合作伙伴。”邱顯瑞臉上透著自信的神情。

首先,蘭西縣供銷社找到農業銀行“搭伙”,把POS機裝到村民家門口的超市裡,村民能直接刷取社保卡資金買東西,買滿30元立減10元,這個超市從此也成了村級供銷社指定網點之一。有了“基地”就有了生氣,有需求的農戶在龍江鄉村供銷平台下單,平台可以直接送貨到這個網點,方便農戶取貨。

為了更好地與電商接軌,蘭西縣供銷社打造了一個“跨界合作”的物流倉儲基地,與中通、圓通、百世匯通三家物流公司商議,統一將蘭西縣的包裹送到這個基地分揀,將三家物流公司的派送合並到一起。同時,供銷社在村屯的網點,成為再生資源的流轉樞紐,借助物流網絡,以舊物換商品的形式回收村屯再生資源,增加村民收入。

物流倉儲基地的徐東對記者說,過去採購員需要下到村屯挨家挨戶收集物資需求,如果有了數字化工具,會方便村民和自己。龍江供銷社迅速響應訴求,基於釘釘開發了表單小程序系統,用於物資流轉過程中的採購、售賣需求,將這個小縣城的人、貨、場之間的周轉速度翻了幾倍。

這樣既避免了物流公司浪費運力,也不耽誤村民日常收發快遞、回收舊品的需求。這下保証了在蘭西縣穿梭的供銷社配送車絕不會“走空”——一趟車又能送貨、又能回收“廢品”,整個物流網絡“一網多用”、雙向流通。

“我們一直在研究,如何把傳統供銷嫁接到數字供銷裡。”邱顯瑞說,除了把線下服務板塊和服務流程復制到供銷釘釘平台上,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數字化思維,在問題面前多想想能否用數字化工具來提升效率。

如今,楊經理負責的超市已經成為全縣農產品上行下行的集散地,營業額在逐步攀升。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蘭西縣供銷社整合各路資源,在數字化工具的支持下恢復了17個鄉級供銷社,118個村級供銷社,網點覆蓋率達到了100%。

數字化“加速”產業扶貧

“扯那麼遠的沒用,你直接給我們發錢發物就得了。”那時,原本擔任龍江供銷社辦公室主任的周國全,剛被派到對口扶貧點五棵樹村,擔任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有村民直截了當的這麼說。

木蘭縣吉興鄉五棵樹村是省級貧困村,全村位於丘陵地帶,土地瘠薄易干旱,90%以上的土地種植玉米和大豆,經濟結構單一。村裡原本有92戶(169人)貧困戶,主要是大病、傷殘和喪失勞動力,村裡沒有任何產業項目,已經變成了典型的“空殼村”。

周國全認為,傳統的“補貼式”扶貧方式往往治標不治本,沒有產業支撐,扶貧工作隊一離開,很多地區會再度返貧,貧困戶很快又會過回苦日子。而且,“賣原糧太‘賤’了,農民掙不到什麼錢。”他說,未加工的糧食附加值低,沒有品牌,利潤空間很薄。

因此,周國全提議以數字化產業扶貧為突破口,樹立統一品牌電商銷售,“抓產業、治窮根”。“沒有市場化的扶貧,都是不可持續的。”

三年來,五棵樹村逐步探索“龍頭企業+產業扶貧基地+合作社+貧困戶/農戶”的產業扶貧新模式。不過,雖然這條產業鏈路非常完整,但是很多環節還是割裂的,並且服務集中在線下,管理協調十分不易。倍豐化肥的總經理李彤說,拿最常見的購買化肥來說,個人農戶購買量太少,大大提升了單次運輸成本,如果可以快速統一地收集農戶和合作社的需求,統一配送就好多了。

五棵樹村借鑒龍江供銷社的做法,把合作社、農戶引導到“龍江鄉村供銷釘釘平台”上,並且把整條扶貧產業鏈路搬到上面,打通了線上和線下的服務。五棵樹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任玉峰說,村民能夠通過供銷釘釘平台上的“鄉村大集”和“農業行情”板塊了解信息,參與耕種的合作社成員和農業大戶,可以在平台上獲取專業的農技知識,接受電商知識培訓,聯系龍頭企業售賣農產品、購買合適的化肥和種子,整個平台已經圍繞農業生產生活形成完整的閉環。

周國全說,工作隊在省供銷社的協調下,引進供銷社下屬的龍頭企業倍豐農資集團投資2000多萬元,牽頭成立扶貧基地(木蘭縣倍豐金秋糧食貿易有限公司),可以倉儲2.5萬噸、日烘干500噸糧食﹔每年扶貧基地以每斤高於正常價1分錢的價格,收購五棵樹村村民玉米,三年來幫助村民增收超過40萬元。倍豐金秋公司領辦了倍裕種植合作社,引導1825戶貧困戶,將扶貧貸款資金投入合作社,共同運營后,為貧困戶提供年化6%的分紅收益。

記者離開五棵樹村的時候,看到許多房屋的煙囪靜悄悄的,襯托著白茫茫的大地,略顯寂寥。不過,一會兒的功夫已經駛過兩輛大卡車,裝載著滿滿當當的玉米,往鎮上開去。“今年玉米的價格較去年漲了一倍,大家收獲不少,明年依托龍江鄉村供銷平台繼續搞電商,希望能賺更多。”周國全笑著說。

(責編:楊虞波羅、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