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不得”新規之下,社區團購要“涼”了嗎?

進入12月后,今年下半年“最火業態”社區團購接連被潑冷水。
12月22日,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商務部組織召開規范社區團購秩序行政指導會,阿裡巴巴、騰訊、京東、美團、拼多多、滴滴等6家互聯網平台企業參加。會議要求互聯網平台企業嚴格遵守社區團購新規,即“九不得”。“九不得”在對社區團購商品價格、市場壟斷、限制競爭、大數據殺熟等9方面做出限制。
今年下半年,社區團購成為各大互聯網巨頭爭搶的香餑餑。頭部互聯網平台先后宣布入局社區團購,一時間賽道熱火朝天。然而,12月中旬,人民日報發布一則關於社區團購的評論,為這一領域潑上冷水,也讓社區團購成為了輿論熱點。
如今,“九不得”的出台是不是表示社區團購要“涼”了?對此,一位業內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靴子落地是好事。“九不得”確實讓社區團購“降溫”但不至於“涼透”,必要的監管將引導業態更加規范、有序發展。
互聯網打法“不講武德”?
社區團購到底是利用互聯網賦能居民日常生活的“升級”表現,還是“盯上蘿卜白菜”,與小商販爭市場的不當競爭?
需要明確的是,社區團購本身業態可能並不是此次“九不得”針對的主體。
社區團購在上半年疫情期間快速發展。當時受到疫情影響比較嚴重的武漢等城市社區團購發展更為迅猛。武漢當地一個社區團購品牌相關人士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疫情消弭之后,社區團購平台用戶的留存率表現依舊可觀。可以說,疫情讓線上買菜的需求被凸顯,並讓社區團購這個業態爆發的時間點加速到來。
根據國信証券《社區團購專題》報告中Euromonitor的統計數據,2019年中國生鮮食品零售規模達4.98萬億元,預計2020年達到5.1萬億元。同時,生鮮食品零售的電商渠道佔比在2013年為1%,2019年提升至6%,可以看到這一市場前景的廣闊。
上述社區團購品牌相關人士認為,除了市場原因外,社區團購之所以被巨頭看中的一點在於,社區團購可能會是各互聯網巨頭觸及下沉市場、補充自身現有版圖中流量的重要來源。據網經社“電數寶”電商大數據庫顯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12日,國內社區團購類電商領域共發生12起投融資事件,共計融資超149.8億元。
問題是,社區團購的需求被釋放,但是玩家真的准備好了嗎?
互聯網巨頭入局打法的最大爭議在於“為搶佔市場而提供高額補貼引流”這個做法上。有觀點認為,輿論批評巨頭入局社區團購的那個點,就在於其“不講武德”:利用平台自身雄厚的資本和技術低價獲客,這樣的“降維打法”,底層小商販根本無力回擊,這將對原有的市場秩序造成干擾。
高補貼引流或者說“燒錢”的打法,似乎一直是互聯網平台獲客的慣有動作。但涉及基層商販和“菜籃子”,這個打法似乎有些“危險”。
值得注意的是,禁止低價傾銷是“九不得”規定中最核心的一條。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菜籃子”關乎國計民生。互聯網巨頭這種玩法會給基層小商販帶來就業沖擊。
“互聯網打法如果讓行業洗牌了,社區團購線下門店是會有收益,但全國基層大量的小商販的日子會很難過。”曹磊說。
另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巨頭沒有正當理由而進行低於成本價銷售,則存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之嫌。“九不得”的出台對被詬病的多個互聯網打法予以規范,引導市場有序競爭,杜絕低價傾銷擠壓基層小商販的生存空間。
“九不得”或僅是監管的開始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許浩向記者表示,“九不得”的很多條款其實在原有法律,如《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電商法》中已經有所覆蓋,此次“九不得”將多條內容拎出來“單獨成篇”,其針對性更強。一些行業人士認為,社區團購的合規合法的正常經營並不受“打壓”。
許浩認為,“九不得”並不會對原本的合規、合法的經營產生很大影響,而只是規范不合規、不合法的經營行為。“本來不合規、不合法的經營行為,本就應依法懲處,‘九不得’出台后,我認為監管部門將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許浩說。
同時,許浩表示,目前的“九不得”可能只是開始,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相關政策出台,“這次‘九不得’是個大體的原則性規定,我個人預估下一步會有更細化的規定出台。”這一預測也得到了另一位反壟斷方面法律人士的認同。
在談及“社區團購會不會涼”這一話題時,不少從業者都認為,不會“涼”,而是會更“冷靜”。對於前期互聯網巨頭“瘋狂”入局的行為來說,“冷靜”或許對當下來說是一件好事。
“需求其實是沒辦法被消滅的。”許浩同時表示,法規政策的制定是為了促進行成更良性的市場競爭環境,以維持經濟更優質地運轉,隻要合規、合法經營,那麼“涼”的可能性很小。
曹磊也表示,國家出台相關政策意圖是“規范行業發展”而非打壓。
全球新型肺炎疫情實時查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
讀者熱線:4008890008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