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每次網絡搜索背后 都離不開她的貢獻

2020年11月20日07:57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每次網絡搜索背后 都離不開她的貢獻

  克倫·施拜克·瓊斯

  科學史話

  克倫·施拜克·瓊斯(Karen Sp rck Jones)1935年8月26日生於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市,一個紡織業較發達的城市。在她小時候,她的父親在大學裡擔任化學講師,晚上還要打工掙錢﹔母親是挪威人,曾去倫敦為挪威流亡政府工作。由於父母都顧不上照看她,便將她托付給鄉間的一戶人家。在這樣的生長環境中,瓊斯從小便鍛煉出了一定的獨立性。

  從11歲到18歲這7年間,瓊斯就讀於一所高水平的文法女校,12歲時,她發願要上劍橋大學,后終於如願以償。

  1956年,她在劍橋大學獲得歷史學專業的文學學士學位。由於對哲學的興趣,瓊斯又繼續讀了一年哲學。1957年,她加入了劍橋語言研究所,開始接觸計算機在語言研究方面的應用。在此工作期間,她認識了Roger Needham(1935—2003,計算機科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兩人於1958年結婚。1964年,她在劍橋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但博士論文導師對她的幫助不大,她基本上是獨立打拼,編程也是自學的。1968年,瓊斯成為劍橋大學計算機實驗室的全職工作人員,從此以后她在這裡耕耘了近50載,一直從事計算語言學和信息檢索研究。

  她在計算語言學和信息檢索兩個領域都作出了杰出貢獻。在信息檢索方面,早在1958年,她就與人合著了相關文章。她的最重要貢獻當數1972年提出的逆文本頻率指數(IDF)的概念。這個概念的意思是:如果詞w在一篇文檔d中出現的頻率高,並且在其他文檔中很少出現,則可以認為詞w具有很好的區分能力,可以把文章d和其他文章較好地區分開來。IDF是互聯網搜索引擎普遍採用的思路。可以說,沒有瓊斯的早年貢獻,就沒有谷歌搜索引擎日后的成就。

  在計算語言學方面,她1963年完成的博士論文至今仍有價值。該文將統計進路(或曰機器學習進路)與已有資源(做在穿孔卡片上的敘詞表)結合起來,取得了領先於時代的成果。此外,她在計算機自動摘要、結構化數據庫的界面、對話、語義學等多個主題上均有所建樹。

  除了本人的學術研究外,她還通過學術社團的活動大大推進了本領域的進步。尤其是1994年她擔任計算語言學學會(ACL)會長期間。計算語言學學會是國際性的社團,當時多數會員是美國學者,她接手學會時,學會的財務狀況不佳,原來的司庫又去世了,一時半會兒招聘不到新的司庫,在這種情況下,瓊斯又要統籌安排學會的學術活動,又要管賬,忙得一塌糊涂。那一陣子是ACL苦痛掙扎的過渡期,在她的有力領導下,ACL走出了困境。除了ACL外,她還是另外好幾個學會的會士。2000—2002年期間,她擔任過英國科學院副院長。在英國有兩所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相當於自然科學領域的科學院,而英國科學院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科學院。由於語言學這個大類屬於人文學科,瓊斯就憑借其在計算語言學的成就當選為英國科學院的院士。

  瓊斯共獲得過7個重要獎項,包括2004年獲得的“計算語言學學會終生成就獎”和2007年獲得的“英國計算機學會勒芙蕾絲獎章”(阿達.勒芙蕾絲是英國大詩人拜倫的女兒,計算機程序的創始人)。

  她2002年辦理了退休手續,但繼續在實驗室工作。直到2007年4月4日去世前不久,實驗室裡仍有她的身影。

  2001年4月10日,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歷史研究中心的Janet Abbate女士採訪了瓊斯。在接受採訪時她說:“人人都在談職業生涯之類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做到了一路向前走,但其實那時並沒有明顯的路徑。你得利用一切存在著的機會。早年的時候,對於女性,即使是在劍橋,工作機會也是極其有限的。看看現在的年輕女性,我是十分羨慕。現在沒有多少女性擁有‘我能行’的心態,但她們其實擁有實現‘我能行’的機會,而我們那時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機會。”

  希望我們中國的職業女性以瓊斯為榜樣,抓住機會,奮力前行。

  (圖片來源:劍橋大學網站)

(責編:趙超、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