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欠費入征信為何引來反對聲?
10月11日,一條關於“手機欠費該不該被納入征信”的微博話題上了熱門。而引發網友熱烈討論的,正是源自頭天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下稱江西電信)的一則公告,其核心內容是,自2020年11月起,對通信費用欠費用戶,未在《電信條例》規定時間內繳清欠費的,將被接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信息基礎數據庫(即征信系統)。后據江西電信客服回應証實,欠費超過3個月未交清欠費,或者享受了手機、話費優惠,有在網協議約定而沒有履約,相關信息都有可能會被納入征信。
手機欠費也要入征信?消息一出,網上一片嘩然。一些大V在微博上發起投票,結果顯示出了幾乎一邊倒的“不應該”和“反對”,評論區裡更像是對電信等運營商的“吐槽大會”——異地銷戶難、套餐有貓膩、收費不透明、服務質量差等等,有些犀利的直接回應“先把運營商坑用戶納入征信”。
現如今,征信系統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信用報告也已成為反映企業和個人信用行為的“經濟身份証”,其價值越來越受重視。2020年1月,隨著央行二代征信系統的正式上線,這份記錄企業和個人信用生活點點滴滴的報告更加翔實、厚重,一旦出現不良信息,將會給企業的平穩運營和個人的正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正因如此,征信也成為一把懲治失信行為的利劍,其震懾力不亞於法律。不隻企業,普通公民也越來越關注個人征信,尤其對於要就業、要買房、要貸款的人來說,更要像保護好眼睛一樣保護好征信。可以說,江西電信的做法給我們提了個醒——未來,將會有更多事項被納入征信系統﹔失信,將成為生活中讓人苦不堪言的絆腳石。
那麼,一個旨在懲治失信行為、治理通信欠費的公告,而且僅僅是一個省級分公司的做法,為何會“一石激起千層浪”,遭到如此多的反對?網友不買賬、不認同的原因值得關注和反思。
跟銀行貸款等金融產品有所不同,在手機和網絡如此普及的今天,通信產品成為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的必需品。手機欠費,馬上會被限制服務或停機﹔網絡斷了,上網沖浪立馬無法進行。欠費被停機后帶來的是各種不便,尤其是在手機實名制的情況下,用戶如果欠費豈不自尋煩惱?對於欠費的,是何原因,也當分清。至於一些約定服務,比如通信套餐,消費者有用或不用的權利,如果打算變更服務或者取消服務,不再繼續交費,運營商是否提供了足夠便利和周到的服務?比如及時提醒、主動詢問原因、積極提出改進方案?如果簡單地將欠費情形納入征信系統予以處理,確實很難讓人心悅誠服。
治理欠費,需要標本兼治、兩手齊抓。一方面,需要用戶建立誠信意識和契約精神,從點滴小事做起,避免不懂也不問,避免拖延、懶惰和僥幸心理,管理好個人事務,以免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和麻煩﹔另一方面,也需要電信等運營商放下姿態、完善服務、以用戶為中心,對欠費行為進行分析研判,找出其中的共性問題,通過詢問、走訪等方式,找到具體拖欠原因,如果因服務沒有跟上導致問題,就及時拿出方案、堵塞漏洞、完善服務,切不可拖著不管,一刀切地統統通過納入征信來處理,否則既傷害了用戶的信任,也有損征信的權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