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創產業加速擴展 國產替代提速

信創,即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其是數據安全、網絡安全的基礎,也是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信創類產業項目開始在全國各地崛起並迅猛擴展開來。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這一政策出台令半導體、計算、IT、軟件等相關企業一時沸騰。眾多業內人士表示,在外部環境風雲變換中,看到了國家發展計算產業與核心技術的決心,也堅定了為之奮斗的努力方向。可以預見,信創產業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和增長新引擎。
迎黃金發展期
信創產業包含了從IT底層的基礎軟硬件到上層應用軟件的全產業鏈的安全可控,涵蓋了應用軟件、信息安全、IT基礎設置、基礎軟件四個領域。其中,基礎軟件是信息系統最核心的部件,是保障信息系統安全的重要陣地和最后一道防線,其創新應用與自主可控關系到國家安全和利益,也是產業自主發展的基礎。
據了解,由於過去美國等在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我國的IT產業生態基本是建立在海外科技企業的軟硬件之上,包括CPU(英特爾等)、操作系統(微軟、蘋果等)、數據庫(Oracle、微軟等)、中間件(IBM、Oracle等)、應用軟件(Office365、Adobe等)、安全軟件(kaspersky、ESET、MAC)等。雖然后續部分國產軟硬件開始進入自主研發的過程,但在性能、生態建設等方面與海外同類型產品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
近年發生的信息安全事件,敲響了我國IT產業的警鐘,建立由我國主導的IT產業生態顯得尤為迫切。對此,我國信息技術應用創新行業乘勢而起,旨在通過對IT硬件、IT軟件各個環節的重構,建立我國自主可控的IT產業標准和生態,逐步實現各環節的國產替代。
信創產業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和發展依托,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創新驅動和融合牽引作用日益凸顯,也將成為產業創新、拉動經濟發展、釋放動能的重要抓手之一。未來圍繞“新基建”的國產軟硬件全面規模化應用進程將逐步加快,信創產業面臨加速發展的黃金機遇期。
國產替代新使命
自2016年提出安全可控體系以來,國家大力推進從基礎硬件到基礎軟件再到應用軟件三個層級的國外產品替代。目前,各級各領域已經加大對國產設備及軟硬件的採購力度,並明確提出國產全面替代三年內完成,國內各大信創產業軟硬件企業被賦予了新時代信息強國的責任和使命。
業內人士表示,盡管我國信創產業面臨起步晚、基礎薄弱、外資壟斷等種種難題,但實現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是經濟發展的趨勢,憑借著政策紅利和科技創新的機遇,信創產業需要扛起這面國產替代“大旗”。
專家建議,信創產業應首先從政府和關鍵行業的國產化替代開始,而國產化的方向主要包括CPU替換、操作系統替換、高端數據庫三大方面。當我國的信創產業相關企業可以圍繞這三大方面對相關的軟件、硬件需要進行兼容開發,從而確保其產品可以在國產化操作系統以及國產化數據庫中進行使用和存儲時,就意味著距離基礎軟件的自主可控已經不遠了。
從我國信創市場的發展邏輯來看,信創產業或將分三步走:第一步,在一些封閉市場進行應用,打磨產品和生態,培育骨干企業,這個市場預計有千億元市場空間﹔第二步,在產品好用和生態相對成熟之后,進入重點行業市場,如電信、軌交、電力等行業,市場較前期能放大四到五倍﹔第三步,將信創產品全面應用到消費市場,而這將是一個超過萬億元的市場。
專家表示,隨著以飛騰、龍芯、兆芯、申威、海光、華為等為代表的自主研發能力不斷提高、生態愈發繁榮,國產軟硬件產品必將成為行業信息化應用創新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新選擇。
值得關注的是,從今年6月開始,地方政府與大型行業用戶集中採購項目均透露出一個信號,即國產替代已經進入到實質性階段。
據悉,從2018年中國電信與2019年中國移動服務器集採中標結果來看,華為、中興、浪潮中標數量較多,不過採購的服務器以搭載Intel的CPU服務器為主,並未明確採購國產CPU服務器。但2020年的相關採購則不同,在中國電信服務器集採中,搭載國產CPU(鯤鵬+海光)的服務器首次明確進入大規模集採。業界表示,這一事件具有歷史性意義,表明了我國的信創產業已經具備進口替代的能力。
業界認為,運營商集採訂單的國產化比例提升,表明信創戰略在重點行業加速落地。這也會加速各個產業實施國產替代的推進速度,相信國產替代將在未來的各個行業中實現“全面開花”。這無疑是對我國科技產業的重大利好,國產基礎軟硬件從“不可用”發展為“可用”,並正在向“好用”演變。
央企加快布局
信創產業作為名副其實的新基建,各地政府紛紛響應國家號召,從技術體系引進、強化產業基礎、加強保障能力、加快數字轉型等方面著手,促進信創產業在本地落地生根,帶動傳統IT信息產業轉型,構建區域級產業集群。而央企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大多集中在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在形勢變化之下,自主創新的意義更為凸顯,央企也被賦予了更多的責任和使命,促使其紛紛布局信創產業,做好“國家隊”表率。
5月29日,國資委黨委召開會議並強調,著力推動中央企業聚焦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強化自主創新,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在促進創新發展中彰顯使命擔當。央企在信創領域始終大力推進,據國資委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央企科技研發投入從2011年的2700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3800億元,年均增長超過20%。
近年來,央企也紛紛開展跨行業、跨領域科研合作以及創新技術應用來大力發展信創產業。在科研創新領域,央企目前已經採取的合作研究包括和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建立產業創新聯盟等方式。在創新技術應用方面,央企正從產業鏈升級的高度思考如何能夠降本增效,建立有效的組織架構和IT環境,打造數字企業,實現全面創新。
事實上,信創是新基建的底層投資。不論是政務相關數據、政務平台還是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其中涉及大量敏感信息。同時,在政府頂層設計中,各級政府發文推進互聯網與政務服務深度融合,通過雲架構,實現政府服務效能的提升,建成省市縣多級連動、協同的“互聯網+政務”體系。
以目前的信創產業為契機,全面實現以操作系統、芯片、數據庫、應用軟件等為核心的國產自主安全平台,隨著雲計算、物聯網、AI、大數據等應用,持續促進底層能力的提升,上層業務不斷拓展,產業邊際不斷拓寬。
延伸 〉〉〉
信創產業站上風口
經過多年的試點和磨合之后,在2020年復工復產、新基建全面啟動的背景下,各地信創項目開始大面積鋪開,信創產業也隨之出現了一個現象級的風口,並成為IT、投資等領域廣泛關注的發展新熱點。
根據互聯網數據中心預測,我國信創產業細分領域的增長將持續強勁。相關預計顯示,到2023年,我國服務器市場規模將達到340億美元,約2380億元人民幣,佔全球市場的30%﹔中國數據庫市場規模將達到40億美元,約280億元人民幣,佔全球市場的7%﹔我國中間件市場規模將達到14億美元,約98億元人民幣,佔全球市場的3%﹔企業應用軟件市場規模將達到156億美元,約1092億元人民幣,佔全球市場的4%。
業內人士認為,服務器領域的未來增長空間是最大的,服務器作為數字經濟的基礎算力保障,是新基建順利開展的基礎,也是新建雲平台最大的設備投入。對於在二級市場尋找投資機會的投資者來講,關注服務器領域的機會應該是捕捉信創產業鏈機會的重點所在。
5月8日,“建立信創生態體系,保障網絡強國戰略”——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經開區信創園開園暨首批入園企業簽約活動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包括金山辦公、華為、科大訊飛、聯想、同方計算機在內的30家國家信創領域重點企業集中簽約落戶。
這標志著信創產業的“四梁八柱”正式搭建,也意味著北京經開區在“新基建”建設方面再添新動能。
據了解,此次簽約的30家企業主要落地項目涵蓋國產自主核心芯片、操作系統等基礎軟件、創新型基礎硬件和集成服務四個領域,同時也包括5G技術、雲計算、雲存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代表著我國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的前沿技術和自主生態建設能力。目前,園區已落地信創核心企業近50家,對接生態企業400余家,信創產業核心環節實現布局,產業生態搭建完成。“四梁八柱”企業快速聚集,項目2022年達產后,預計實現營收1000億元以上。
中核集團總經濟師、同方股份董事長黃敏剛表示,未來將抓住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激增、新型城鎮化發展、新基建提速的歷史機遇,借助中核集團和清華大學的雙支撐,持續發揮產學研用一體化協同優勢,推動技術創新迭代,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新活力。(依 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