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筆記本電腦之父”告別 東芝以退為進

陶鳳 常蕾
2020年08月11日08:32 | 來源:北京商報網
小字號
原標題:“筆記本電腦之父”告別 東芝以退為進

  在賣掉了家電、醫療、半導體等業務后,這次,東芝要賣掉筆記本業務了。8月10日消息,東芝將持有的筆記本電腦業務公司Dynabook inc.的全部股份轉讓給夏普,至此,東芝完全退出了筆記本電腦市場。作為全球第一台筆記本的締造者,東芝壯士斷腕背后是填補資金虧空的無奈,更是從C端轉向B端的戰略伏筆。

  賣掉PC業務

  8月10日,據The Verge消息,東芝近日宣布,其持有的Dynabook inc.余下的19.9%股份已經全部轉讓給了夏普。

  而在2018年6月,東芝曾將其筆記本業務Toshiba Client Solutions Co.,Ltd的80.1%的已發行股份轉讓給了夏普,夏普也將此公司的名字改名為Dynabook Inc.。這也就意味著,Dynabook Inc.成為了夏普的全資子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東芝賣掉PC業務后,將有至少9200萬美元的資金來進行業務重建。北京商報記者聯系東芝進行採訪,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盡管當下市面上鮮有東芝筆記本產品出現,但實際上,世界上首台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的締造者正是東芝。1985年,東芝推出Thorn EMI Liberator,並號稱是全球第一家量產上市翻蓋型膝上電腦的企業,可謂“筆記本電腦之父”。此后,東芝又將產品線擴展至Satellite、Portégé,並一度成為全球第一大筆記本電腦制造商。

  1991年,東芝發布了第一台商業上可用、配置了彩色TFT顯示屏幕的東芝T3200SXC。隨后,東芝又推出了備受歡迎的衛星系列產品(Satellite range),而彼時,市面可與衛星系列競爭的機型是還未被聯想收購的ThinkPad。

  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東芝曾連續七年奪得全球銷量第一。不過在進入21世紀后,ThinkPad、MacBook Air、戴爾、惠普等產品逐漸贏得消費者青睞,東芝在競爭對手逐漸增加的情況下一點點失去了競爭優勢。

  在PC市場,東芝的存在感越來越低。在向夏普出售股份時,東芝在個人電腦市場的銷售量已從2011年的峰值1770萬台下降至2017年的140萬台。

  “事實上,賣掉電腦等虧損業務對於東芝來說並不是壞事兒。一方面,電腦業務已經不是東芝的核心業務。從2014財年開始,東芝已經在不少新興市場國家採取停止零售計劃,僅在日本和北美地區仍然繼續銷售B2C的電腦產品。”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劉雲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有趣的是,接盤者夏普卻非常看好Dynabook。此前,夏普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戴正吳曾公開表示,在2018年首次交易后不久,夏普Dynabook業務的盈利能力就十分可觀。她還表示,該子公司可能將在一年內上市。

  尷尬的收購

  東芝為何要賣掉PC業務?真的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嗎?

  非也,PC並非東芝賣掉的第一個業務,而東芝賣所有業務的原因都是——缺錢。

  而東芝今日的種子,14年前就已經埋下。2006年,東芝希望通過收購美國西屋電氣進入核電產業,但彼時,三菱和日立也有競標的打算,東芝為了與同行競爭,在競標過程中加大資金投入,最終以54億美元的3倍溢價拿下了西屋電氣。

  收購西屋電氣,對於東芝來說,仿佛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噩夢自此開始。

  彼時不僅日本政府,全世界都在鼓勵核電建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11年的福島核電站泄漏,直接導致核電產業在全球遇冷,東芝核電業務受到致命打擊,除了部分訂單取消,剩余的建設訂單成本一路攀升,工期也一再延誤。

  盡管遭遇打擊,當時的東芝依然看好核電業務的前景。2015年,東芝通過西屋電氣收購了另一家CB&I的核電子公司,后兩者曾是多年的戰略伙伴,在2008年共同承包了美國喬治亞州和南卡羅來納州的核電站。

  核電業務一直一蹶不振,造成建設成本不斷攀升和工期的延長使得西屋電氣和CB&I就費用分攤問題產生了嚴重分歧,東芝為了“息事寧人”,在2015年通過西屋電氣以0美元的價格並購了CB&I核電業務子公司。

  沒想到的是,在並購后,西屋電氣負債總額一路攀升,導致東芝在2016年的虧損甚至超過了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

  而在這期間,東芝又爆發了時間跨度長達七年、三任社長參與、造假金額達19億美元的重大財務造假丑聞。公開資料顯示,東芝從2008年到2014年底,虛報了2248億日元(約120億元人民幣)的稅前利潤,超過了這七年間稅前利潤的三成。

  財務造假的直接結果就是一筆7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6億元)的巨額罰單。2017年,東芝為了避免繼續出現資不抵債的情形,賣掉了美國西屋電氣公司。而連續的重拳打擊也將這家電子工業巨頭推入了摘牌退市的險境。

  B端野心

  為了自救,東芝隻得變賣資產填補債務窟窿。2016年3月,東芝將旗下白色家電業務主體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TLSC)80.1%的股份轉讓給了美的集團﹔同年12月,東芝又將其醫療業務以395億元賣給了佳能。

  在相繼賣掉家電、電視和醫療業務后,又不得不將斷臂之劍砍向其核心資產——半導體業務板塊。

  東芝最有價值的部分,是擁有世界存儲器市場份額排名第二的閃存芯片業務。2017年2月,東芝向市場放出剝離閃存業務,成立子公司東芝存儲公司並出售其多數股權的消息。

  消息一出,立即引來各類資本競逐,韓國芯片大廠SK海力士,美國半導體巨頭美光科技、硬盤大廠西部數據、閃存芯片頭部用戶蘋果公司,以及中國台灣精密電子制造商富士康等產業鏈上的重要玩家,紛紛拋出橄欖枝。在此后的大半年時間裡,幾方勢力圍繞競購標的展開多輪博弈。2017年9月,交易最終以180億美元花落美國貝恩資本主導的日美韓財團聯盟。

  實際上,東芝並非盲目地“賣賣賣”,這其中也暗含著東芝的轉型之路。早在2016年,東芝就表示,接下來將會專注於芯片、核能以及社會基礎設施等業務。

  東芝的業務變動,是不斷剝離to C並走向to B業務的步伐。羅蘭貝格高級合伙人任國強認為,東芝目前在to C領域已經完全落后,大規模剝離to C領域的業務表現了東芝壯士斷腕的決心,東芝在新的主營領域則有一定技術儲備,更多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將技術儲備轉換為商業營收。

  在出售了半導體業務后,2017財年,東芝淨利潤超過了8000億日元,實現了四年來首次扭虧為盈。東芝社長綱川智表示,出售半導體存儲器業務后,東芝將變為電梯等樓宇相關業務和發電系統等“以社會基礎設施業務為主體的企業”。

  但是對於曾經動輒萬億的東芝來說,仍未找到年利潤在1000億日元的業務,開展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的ICT部門的收益能擴大到何種程度也尚不透明。

(責編:趙超、趙竹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