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報告顯示:網絡平台保護未成年人模式或流於形式

付麗麗
2020年07月22日08:00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報告顯示:網絡平台保護未成年人模式或流於形式

  毫不掩飾的色情內容、赤裸裸地誘導打賞……近年來,網絡直播行業蓬勃發展,在極大地豐富了人們文化娛樂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過度沉迷等涉及未成年人的新問題。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啟動了為期兩個月的“清朗”行動,針對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進行專項整治,以切實保障未成年人權益不受侵害。

  然而,日前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發布的《網絡直播App未成年人保護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多數被測App在未成年用戶操作過程中,缺少需征得家長同意的功能設置,有的甚至無法有效識別未成年用戶﹔一些App所設置的青少年模式功能流於形式,內容池有待進一步優化﹔此外,超四成被測App存在不適宜未成年人接觸的內容,其中尤以軟色情內容最為突出。營造良好的網絡生態環境,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依然任重道遠。

  普遍無法有效識別未成年人身份

  此次調查中,南都個人信息保護中心結合多個安卓應用商店內視頻、語音類直播App的下載排名情況,選取了30款直播App作為測評對象,主要從隱私政策合規、未成年人賬號創建及家長同意、內容建設及審核、特殊技術設計(如青少年模式)、充值打賞設置等5個方面展開,考察被測App是否採取了有效措施保障未成年用戶的網絡權益。

  結果顯示,接受測試的30款App中,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程度均處於中等或低下水平。其中,無法有效甄別用戶年齡、賬號注冊及部分受限操作需征得監護人同意的環節缺失,是被測App的集中失分點。

  南都個人信息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志芳介紹,絕大多數App支持手機號或第三方賬號登錄,未成年人可以輕鬆完成賬號創建。甚至還出現一些App要求用戶在注冊時填寫年齡,但當用戶填寫的年齡低於18周歲時,App會自動將年齡調整為18周歲及以上,或禁止用戶注冊,以規避“平台上有未成年人用戶”的情況。

  “如果不能識別未成年用戶,那麼所有針對未成年人的管理和保護措施都無法施行。”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全國人大兩法修改專家顧問苑寧寧說。他認為,識別未成年網絡用戶最有效的方式還是人臉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

  《報告》還顯示,46.7%的被測App存在不適宜未成年人接觸的內容,其中尤以軟色情內容最為突出,主播穿著暴露、言語粗俗的現象廣泛存在。此外,三成被測App疑似誘導用戶打賞,包括放大打賞圖標、彈窗提示用戶贈送禮物等,並且70%的被測App無需輸入身份証號、手機號等信息,通過第三方賬號登錄后,綁定移動支付方式或跳轉到第三方支付平台后即可充值打賞。

  青少年模式應常態化更新

  “在實踐過程中,很少有未成年人和家長會主動打開青少年模式。除了內容不夠豐富,未成年人不願意被區別對待也是重要原因。”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說。

  《報告》認為,多數被測App的“青少年模式”並沒有建成青少年專屬的內容池,僅提供幾個到十幾個視頻。如果“青少年模式”缺乏豐富的內容,家長、未成年人就沒有足夠動力去使用,企業目前的投入也將成為“沉沒成本”。因此,專家建議,平台可嘗試建立常態化更新機制,通過算法推薦等技術手段,推薦真正適合未成年用戶觀看的內容。

  至於普遍存在的未成年人實名認証的問題,專家表示,可以由相關主管部門出面,建立未成年人身份認証系統。平台則可以改善用戶注冊機制,鼓勵未成年用戶填寫真實的出生日期,從而在收集最少必要信息的前提下,兼顧未成年人的身份識別和隱私保護。

  “另一個與身份認証有關的問題是,網絡直播行業的主播實名制還沒有落實到位。”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副主任於旭坤說,未成年人收看的直播賬號沒有實名認証,如果想追究責任會有一定難度。

  於旭坤表示,在規范直播內容方面,企業應該承擔主體責任。企業有必要建立應急管理措施,當主播發布、散播不良信息或是存在性侵害未成年人的嫌疑時,應當及時介入。

  而就高額打賞問題,專家建議平台提高充值打賞門檻,同時可考慮限制單次充值、打賞金額,並在充值打賞頁面設置針對未成年人的“強提醒”等。

(責編:趙超、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