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協:“618”多家電商平台被投訴 五大苗頭值得警惕
人民網北京6月29日電 (趙超)中國消費者協會29日發布“618”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監測發現,今年“618”促銷活動期間消費維權負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直播帶貨、價格競爭、短信騷擾、紅包活動、假冒偽劣等方面。
中消協就6月1日至6月20日共計20天內收集的6488460條“618”相關消費維權類信息進行網絡大數據輿情分析。報告稱,從本次監測的輿情反饋來看,直播帶貨的“槽點”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直播帶貨商家未能充分履行証照信息公示義務﹔部分主播特別是“明星主播”在直播帶貨過程中涉嫌存在宣傳產品功效或使用極限詞等違規宣傳問題﹔產品質量貨不對板,平台主播向網民兜售“三無”產品、假冒偽劣商品等﹔直播刷粉絲數據、銷售量刷單造假“殺雛”﹔售后服務難保障等。
與部分消費者情緒化的集中“吐槽”“爆料”同步,相關政府部門、媒體對“直播帶貨”的持續與深度關注成為本次輿情監測的理性亮點。如近期國家網信辦等8部門啟動為期半年的網絡直播行業專項整治和規范管理行動、北京消協開展直播帶貨調查、人民日報評直播帶貨等,成為網友踴躍圍觀、進而深入詰問的熱點。
平台價格不靠譜商家誠信遭質疑
報告指出,“618”期間與價格有關的輿情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受“新發地”疫情影響,部分消費者反映果蔬漲價,有關蔬菜、水果價格以及市場監管部門查處價格違法方面的輿情信息較多﹔二是網購中價格類輿情大都指向“降價”“拒絕保價”等關鍵詞,網購商品貶值太快引發已購消費者強烈不滿。
報告顯示,監測期內,共收集廣告、短信騷擾類負面信息84283條。6月1日—6月20日期間,廣告、短信騷擾類負面信息呈小幅波動增長趨勢。負面信息在6月17日出現小高峰。
網友表示,部分店鋪以優惠券為誘餌,引導消費者加入其店鋪會員,收集用戶手機號精准推送節日噱頭的廣告短信。近兩個月以來,“五一”“兒童節”“618”,三次促銷輪番精准“轟炸”,讓人防不勝防。消費者即使不想消費,每月也會受到至少一次的各種廣告短信騷擾。
報告介紹,紅包活動一直以來是各大電商平台吸引用戶、提升銷量的慣用手段。監測期內,共收集購物紅包類負面信息31651條,主要涉及紅包金額太小,紅包不到賬等問題。負面信息在6月3日、16日和18日出現峰值。
消費者吐槽較多的紅包活動主要有:京東平台疊蛋糕活動,部分用戶紅包沒有到賬,“要等10個工作日審核,完美錯過618”﹔淘寶618理想生活列車活動,有消費者反映“活動搶了40多個紅包,打開隻有10塊多,滿滿的失落感”。還有拼多多用戶遇到同樣的遭遇,“900多個紅包隻有8塊錢”。
報告稱,網購遭遇假冒偽劣是網友反映強烈的熱點。尤其值得警惕的是:監測期內,共收集得物App有關負面信息8735條,主要涉及假冒偽劣、鑒定費、優惠券等問題。相關負面信息分別在6月9日和18日出現兩次峰值。
中消協提醒:“618”槽點背后五大苗頭值得警惕
中消協指出,本次監測期內,盡管監測到的“吐槽類”消費維權信息僅佔消費維權信息總量的18.99%,但綜合分析監測期內網絡輿情集中“吐槽”的上述問題和典型案例不難發現,槽點背后的問題苗頭值得警惕:
一是火爆的直播帶貨營銷場景中,平台責任意識、品質意識缺失的現象值得警惕。二是以價格引流量的促銷競爭中,無視消費者合法權益與良好感知的做法值得警惕。三是短信促銷的頻繁精准轟炸中,消費者“防范意識疲勞”“選擇默認侵權”的現象值得警惕。四是以紅包“邀約”消費者互動的“游戲”中,“誠信”與“尊重”元素含量縮水、“消費信心值”被損耗的現象值得警惕。五是電商多頭格局態勢下,個別購物APP平台公然出現的霸王條款、“奇葩”規則值得警惕。
中消協強調,線上輿情的消弭與紓解,取決於線下“實情”的疏導與處置。為有效消除“618”消費維權輿情的負向影響,並避免其周期性再現,中國消費者協會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通過釋法賦權、依法監管以及制定行業規范等途徑推動和約束直播帶貨行為進入法治軌道。二是創新網絡消費維權機制,通過建立網絡促銷消費投訴公示制度、晒“紅黑榜”倒逼企業規范行為,自覺誠信。三是加快推進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立法進程與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引導活動並重,從而實現對消費者保護個人信息意識的“高喚醒”。四是建議加強對電商平台的培訓引導與廣泛監督,對違法違規行為、霸王條款、奇葩規則等堅持露頭就打。五是呼吁電商平台真誠正視消費者追求品質的新需求、新動向,切實同步提升行業綜合服務能力與服務水平,切實保障消費者品質消費的良好體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