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IT

中國教育裝備研究院施建國:線上線下相結合將成教學常態

2020年05月18日16:18 | 來源:人民網-IT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疫情期間,以釘釘為代表的數字化協同平台上升勢頭迅猛。當前,國家提出大力發展新基建,中國數字化進程必將全面加速。全面深入的數字化將給中國企業帶來哪些變化?人民網近日專訪了中國教育裝備研究院副院長施建國。

訪談嘉賓:中國教育裝備研究院副院長 施建國

Q:疫情之后的中國,數字化和教育的融合進程處於什麼階段?數字化對教學的賦能是否會常態化?

A: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劃分為“起步、應用、融合和創新”四個階段。2020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教育系統積極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因地制宜,組織各地各校師生開展大規模的居家在線學習。

作為特殊時期的應急預案,雖然不代表各地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常態,但這次大規模的在線教學,充分體現了近十年來我國教育信息化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也為中國教育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促進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創新奠定了新的基礎。

技術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始終伴隨教育的發展。信息化促進教育教學的變革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內涵和作用。技術賦能教育教學創新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內在特點,也是一種必然趨勢。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中就強調:要把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我認為,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逐漸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技術賦能教育教學創新,將越來越成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應有之義。這一方面體現了新時代技術和教育關系內涵的深化,我把它歸納為三個方面:技術作為內容豐富教學內容、技術作為工具創新教學形式和方式、技術作為思維改變教育形態。

同時,也意味著技術將全方面實現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和創新,主要體現為六個方面:即應用技術改變教學活動空間、應用技術提高學習者的認知水平、應用技術提高學習者的學習內驅力、應豐富教育的供給方式、應用技術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應用技術推動教育教學活動的精准化。

Q:釘釘作為數字化平台是否能夠成為教育領域的數字新基建?

A:新冠疫情暴發以后,阿裡巴巴釘釘團隊按照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要求,充分發揮阿裡巴巴的技術和服務優勢,配合全國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做了大量在線管理與教學服務工作,取得較好的成效,也為教育信息化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第一,釘釘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基於釘釘平台的基礎能力進行管理升級,在此基礎上匯聚生態企業的優質資源與服務,打造“開放、跨界、眾籌”體驗極致的生態體系。這一方案更加符合教育信息化2.0的方向,貫徹“融合創新”的核心要義。

第二,釘釘源於阿裡巴巴集團,在計算力、雲存儲、移動互聯等核心技術得到強有力的支持。基於這些核心技術,釘釘著力在容量、性能、安全和穩定四個維度構建通訊能力。在疫情期間,集團緊急為釘釘擴容了10萬台服務器,針對在線直播進行了大量的優化和專項保障。

第三,釘釘全面構建安全能力提供保障,為各地各校提供綠色、安全、開放、有序的教育信息化應用環境。釘釘能夠打造數字化“新基建”,服務全國教育信息化。

Q:數字化教育給傳統教育帶來了怎樣的變革?是如何推動教育普惠的?

A:信息化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這是新時代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路徑。教育信息化從以下幾個方面引領教育的變革:

一是教育理念的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教育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在不同的社會或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這是因為教育既受當時生產力的制約,同時也受生產關系的制約。工業時代教育的主要任務是把已有的知識傳授給下一代。進入信息時代,要求教育能夠激發每一個人的潛能,幫助學習者激發學習動機,促進個性化發展。

二是教育供給方式的變革。開放眾籌和多元匯聚將成為教育供給的基本思路,教育從單一的教育系統供給走向開放化的社會供給。師生不僅成為知識的消費者,而且通過在線直播、線上分享、同濟互助等,成為知識的生產者,實現教育資源的充分開放和共享。如溫州市實驗中學、溫嶺市中小學綜合實踐基地學校在拓展性課程的實施中,引入了社會專業人士、鎮長擔任教師,這就是一種教育供給的一種新機制。慕課等大量在線課程和數字化學習資源成為師生教與學的重要內容。

三是教學形式和方法的創新。信息時代的教育要以互聯網、數據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創新教育教學的組織方式、學習內容、教學方式、評價和管理方式,進而構建新型的教育生態促進教育教學的變革。具體來說,將全面建成以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情境化、多樣化為特征的智慧教育環境﹔基本形成面向每一個學生提供優質、靈活、個性化教育的教育供給和服務方式﹔教與學方式普遍優化,師生信息素養全面提升,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成為常態,從以教為中心轉為以學為中心,以線下講授為主轉為線下線上相結合,從知識傳授為主轉向以學生自主探究和建構為主。學生的學習更加強調體驗性、群體性、技術支持和個性化學習,強調在面向真實情境的學習和跨學科的學習。

四是教師能力的提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觸發教師角色的快速轉型,讓大批教師從繁重和重復性腦力勞動或者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提高基於技術的教育教育能力,通過應用技術讓學生享受最適合的教學。信息素養成為新時代高素質教師的核心素養。教師不僅僅需要掌握信息技術應用的基本技能,而且要學會應用技術創新教學。技術不會取代教師,但是使用技術的教師,卻可以取代不用技術的教師。

五是從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進入智能時代,隨著互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進入教育領域,基於數據規范和共享的數據應用將創新教育管理的方式,逐步從傳統的政府單向管理走向多主體協同共治,由垂直管理走向扁平化管理,從經驗型管理走向數據型管理,從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有效轉變政府職能,提升教育公共服務水平。數據驅動的精准治理將通過基礎數據實時共享、師生精准畫像等為破解當前教育管理中的招生、評價、個性化教育等人民群眾關心的關鍵小事和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難點問題提供新的路徑,增強人民群眾對更多更好教育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責編:趙竹青、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